新闻动态

上海靠什么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前三?

发布时间:2020-07-23    289 次浏览

 

7月11日,上海作为主办城市迎来了第16个中国航海日。这一天,在“2020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上发布的《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前3位,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自2014年该指数首度发布以来,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3位一直由新加坡、伦敦、香港三地把持,2020年上海超过香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的目标年。2018年,《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发布,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此次跻身榜单前三,印证了上海这座以港而兴的东方大都市,已经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并站在了迈向更高目标的起点上。


根据《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年,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纽约-新泽西、东京。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波罗的海交易所于2014年首次向全球推出,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表征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数发布六年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反映出的一大趋势,就是新加坡、伦敦、香港等传统三强的格局被打破。


2009年国家对上海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十连冠、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与营商环境稳步提升。在此前一天交通运输部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航海日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一级巡视员蔡军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从“基本建成”迈入“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


汇聚丰富的航运要素资源 枢纽服务能力国际领先 


目前,上海已经汇聚了综合运力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的中远海运集团、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制造商振华重工,以及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亚太中心等国际性、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截至2019年底,全球排名前百位班轮公司中的39家、全球5大船舶管理机构中的4家、国际船级社协会正式成员中的10家、全球排名前5的邮轮企业均在沪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洋山深水港区选址论证‘三管齐下’,是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表示。经过多年建设,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体的上海港,完成了从黄浦江沿岸12个装卸作业区,到长江口的外高桥港区,再到东海上的洋山深水港区的华丽“三级跳”。


如今,汇聚众多先进科技的洋山四期无人码头,是目前全球正在运营的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成为中国海港的一张世界级名片。


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是港口集疏运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板块。随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向上游延伸,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长江港口体系逐步形成,长江中上游江海联运能力大幅提升。到今年年底,上海港腹地长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将通过苏申外港线、平申线、杭申线、长湖申线、大芦线等航道直抵芦潮港等内河集装箱港区,上海港集疏运体系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7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的港口,2019年达4330.3万标箱,连续10年蝉联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一手牵长江,一手牵世界,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直达全球近300个港口。


与此同时,上海空港也与海港建设比翼齐飞,两大机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上海机场通航全球50个国家,通航点总数达314个,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首超1.2亿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405.7万吨。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已经成为我国客运量最大的航空枢纽,全球排名第四;货运量全球领先,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三。


航运服务功能日趋健全 航运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主任於世成认为,从指标体系来看,港口条件方面,上海硬件方面进入前三名是毫无疑问的。而上海在不断改善港口硬件设施的同时,航运“软实力”也取得重要突破,供应链节点地位与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加速融合,海事法律与仲裁、航运融资与保险、海事教育与研发、航运咨询与信息等服务能级进一步提高,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实力更进一步。


我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自1996年应运而生后,首创“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搭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首发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填补国际空白,并逐步打造21大类涵盖各主要运输市场及船员薪酬、“一带一路”、船舶价格等主要指标在内的“上海航运指数(SHSI)”品牌……20多年来,上海航运交易所书写了中国航运业的诸多“第一”。


2019年上海航运保险业务规模也首次超越老牌保险中心香港,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总量达43.7亿元,在全国占比23.5%,已成为国内航运保险市场中心,国际市场份额也名列前茅。2019年,上海的海事律所合伙人数量已经达到629人,位居全球第四。


当下,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已成为上海对外开放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今年5月20日,上海海事局向洋山港海事局下放及调整36项行政执法事权,推动临港自由贸易新片区海事业务“区内事、区内办”。6月中旬,洋山海事局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下放行政执法事权后的首单船舶登记变更业务,比以往常规流程节省了3至5天时间。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推进下,与航运服务相关的多种业务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百花齐放,更繁荣更高端。


疫情下全力维护国际物流畅通 变局中抓住政策机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中国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近3个月连续保持增长势头。为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畅通稳定,上海发挥了相当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相当不易。


进入7月,上海港每日的集装箱吞吐量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今年上半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仍然保持全球第一。其中,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借助全程无人化、智能化装卸的优势,实现集装箱吞吐量同比逆势增长。


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全球航运业收入或将下滑20%至30%。许多船公司和码头方将寻求兼并重组,避免破产清算。在行业变局之下,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还有很多政策机遇。


近年来,上海港推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主要依靠多式联运,特别是水水中转,包括长江中转、沿海中转,以及国际中转。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中,水水中转的比例已达48%。水水中转箱量的增加,需要码头方和船公司合作,共同设计航线和物流方案。


我国曾经规定,未经批准,境外航运企业不得经营中国港口间的海上货物运输,目前这一政策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吃螃蟹”的境外船公司不多。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旦政策推广开,每年能为上海港增加至少10万标准箱集装箱的吞吐量,疫情带来的外部压力或将推动更多有资质的船公司尝试这一业务。


自贸区新片区不断深化改革、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抓住任何一个机遇,上海港水水中转的集装箱数量都有可能大幅提高。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在从“基本建成”迈入“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据悉,接下来,上海将深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新一轮建设工作:一是夯实枢纽门户功能,强化国际航运竞争力;二是强化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国际航运影响力;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功能,形成航运发展策源力。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