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 “交通枢纽”跃升为“功能磁极”
发布时间:2025-05-28 116 次浏览
近日,《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商务合作区建设迈入新阶段。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系全国首个同时便利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进出的特殊功能区,将通过空间设计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努力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促进全球资源要素在区内的集聚与高效配置。
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峰介绍,《规划》创新采用“模块化网格系统”,每个空间单元均可灵活重组,形成适应未来产业演变的弹性生态圈。
商务合作区整体形成“一链七星三环”的空间结构。“一链”契合客流主要动线的活动路径,满足交流交往及特色服务需求;“七星”为七处重要建筑及活动节点;“三环”指智慧环、慢行环、货运环等三类承载特色功能的路径,实现功能与形态的动态平衡。
“《规划》以人为核心,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空间体系。”赵峰介绍,在空间设计方面,强调通过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促成人与人的交流。地下建设货运通路,地面部署智慧巴士系统,空中连廊强化东西片区链接,形成“人、货、信息”立体流通网络。《规划》还设置了全球商务交流中心、国际人才培训高地、世界级会展目的地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规划面积0.88平方公里,比邻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东站,如何依托交通流量集聚优势实现资源高效链接?
根据《规划》,商务合作区对外通过空侧通道、轨道交通、空中连廊等设施,实现与浦东机场、上海东站的高品质衔接;内部通过高架、地面、地下多层次交通网络,实现人舒其行,物畅其流。适时启动“两桥一隧”,促进商务合作区东、西片区的有机融合,并根据不同阶段客流动线,开设内部智慧巴士。
“从‘交通枢纽’到‘功能磁极’,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规划,跳出了传统交通枢纽集散中转的单一逻辑,最终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赵峰表示。
解放日报讯 据上海发布消息,5月27日,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站场区最后一块顶板浇筑完成,标志着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站场区主体结构完工,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本文标题: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 “交通枢纽”跃升为“功能磁极”
本文链接:https://www.gjkdwl.com/news/dongfangwuliu-73027.html
相关信息推荐 Related Suggestion
- 顺丰义乌高铁站“行李轻松寄”服务正式投入运营
- 中远海运集运与X-Press Feeders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 中通6亿成立货运航空公司
- 三大洲警方追查英国炸机阴谋案资金往来纪录
- 运费录得年内最大单日涨幅,伊以冲突下全球货船绕行霍尔木兹海峡
- “船对船”回收液态二氧化碳在洋山口岸完成
- 低成本航司发展强劲,6月拉美航空业运力创纪录!
- 冷链物流迈入“高速时代” 消费者感受瓜果“才下枝头就上舌头”极致体验
- 翡翠航空公司多条航线获批 期待新飞机到位
- 中老班列探索降本增效新路径
- 中国银行中国人保发布行动方案 推动航运全产业链融合扩容
- 海南首单船供保税燃料“两仓功能叠加”业务成功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