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专稿】跨境电商物流时代下港口发展策略研究——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发展研究所 吴文娟 周梓悦

发布时间:2022-04-21    200 次浏览

 

疫情的爆发重塑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催生了“宅经济”新型消费模式,线上消费正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的主流方式,跨境电商也迎来发展“黄金期”。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B2C跨境电商平台“出海”研究报告》,中国当前是全球跨境电商交易的最大市场,美国、英国位居其后。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达1.98万亿元人民币,在相关政策导向下,未来仍将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港口作为跨境物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好融入跨境电商贸易这一新生业态,值得深入探讨。

图1 中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演化

图表来源:罗兰贝格,《疫情背景下中国跨境物流新机遇白皮书》

一、跨境电商改变原有物流供应链服务诉求

物流运输服务时效性要求极强。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抵达国外消费者手中之前,均需要经过贸易商、海外采购商、各级分销商、海外零售商等重重环节,相比之下,跨境电商模式下制造商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接触消费者,货物流转链条大幅缩短。但由于跨境电商的灵活性,直接的个体消费增多,运输货物也趋向小单化,需对传统跨境物流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以满足新需求。2021年,中国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要求,对跨境物流服务商的未来发展设定了目标,无疑将倒逼相关物流企业加快推进自我革新和服务升级以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而在跨境电商物流市场中占据高份额的主体也必然具有提供高效、稳定、可靠物流服务的能力。

图2 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变化

对垂直集成化物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保证跨境电商货物的及时抵达客户手中,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尤其关键,要求运输中的各环节能够保持紧凑甚至无缝衔接。尽管当前港航资源的垂直整合已进入深水区,但在疫情之下似乎仍旧难以满足跨境电商的需要,促使大型跨境电商企业也开始自行搭建供应链物流、开辟快线物流。2021年,继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租船、电商巨头亚马逊包船之后,全球最大的B2B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阿里巴巴,也进军海运市场,并开辟“无忧海运专线”的直达快航物流服务,开启“自家船队”运“自家货物”的模式。

二、港口企业进军跨境电商物流进程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跨境电商由于存在诸多B2C业务,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需求较多,因此航空运输在跨境物流中应用较多,尤其是在快件直邮物流服务上。但疫情下空运资源大幅缩水,为保障交货速度,B2B海外仓模式优势凸显,不仅能提高跨境电商物流的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成本,还能提高买家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逐渐成为跨境电商外贸业务的发力点。与此同时,海外仓的建设也为港航业融入跨境电商行业提供机遇。

航运企业正全力进军跨境电商物流,打造“海运快航”端到端物流服务。2021年,航运巨头马士基在40天内先后收购了三家大型跨境电商物流公司,包括美国Visible SCM、荷兰Europe Holding B.V.以及葡萄牙电子商务物流初创公司HUUB,同时马士基还将中国香港的合同物流公司利丰物流收入麾下。截止目前,马士基已全面打通亚太及欧美地区的终端物流通道,完美实现向“收货-仓储-清关-码头装运-跨境海运-码头卸货-清关-仓储-配送”全程跨境端到端物流服务商的转型,无独有偶,中远海运、达飞集团、赫伯罗特等航运企业也纷纷将端到端物流服务布局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

相比于航运企业的大规模垂直整合行为,近年来全球港口企业包括传统全球码头运营商(除中远海运港口及AP穆勒码头等有航运背景的码头运营商外)似乎更活跃于横向整合,而在延伸拓展内陆物流服务乃至跨境全程端到端物流服务上处于相对被动状态。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做好进口电商货物港航“畅行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倒逼港口企业提升进口电商货物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求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舟山、厦门、广州港等6个沿海港口和芜湖等沿江港口完成港航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部署,并将港航单证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4小时。目前,也有一些国际大型枢纽港已开始加快步伐布局物流设施,如鹿特丹港港务局正着力在港区周边建设超大型智能仓库综合体,釜山港也开启全球铺设物流基地计划,在荷兰鹿特丹港、西班牙巴塞罗那港、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港等多地建设海外保税仓库,打造物流中心。但从目前来看,港口在满足跨境电商对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需求上仍有较大努力空间。

三、港口企业融入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的策略建议

(1)强化全程物流供应链发展理念

随着传统外贸模式不断向跨境电商贸易模式转型,在“前端生产”和“末端销售”两头高度分散的市场下,中间物流供应链环节必然需要高度集中,才能保证跨境物流供应链的高效与稳定。在跨境电商物流时代下,端到端业务是未来港航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内陆物流企业的概念或者边界将日趋模糊,而集聚“全球海运能力+全球港口码头服务能力+全球地区物流/仓储/配送能力”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商随之成为港航市场的主体。港口企业的发展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加快融入市场需求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中,不断放大港口对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强化与物流企业合作,构建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延伸物流服务供应链,实现从港口码头的价值体系向整个物流供应链条的价值体系延伸,进而跳出航运周期,对冲极具不确定性发展环境带来的经营波动。

(2)推进海外仓储物流基地建设

开拓建设海外仓是当前港口企业尤其是门户型港口企业的重要“出海”通道以及融入跨境电商物流的重要切入点。在跨境电商物流中,相比直邮模式,海外仓在缩短物流时效、提升物流稳定性、提供便捷的退货逆向服务等方面具有极大优势,由此海外仓模式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图3 直邮物流及海外仓物流流程分解

图表来源:艾瑞咨询,中泰证券研究所。

目前,海外仓基本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过盛的需求导致的仓位不足问题始终普遍存在。在疫情期间,尽管中国海外仓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相比中国规模巨大的国际贸易和市场需求而言,仍旧远远不够,“一带一路”沿线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鲜有布局海外仓,且现有海外仓以自建型居多,共享式海外仓极少,诸多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往往找不到仓容资源。港口企业参与布局公共型海外仓,一方面是能强化与海外港口、物流企业的联动,扩大国际“朋友圈”,另一方面是通过掌握跨境电商物流关键节点设施,加速融入跨境电商市场,提升港口服务价值。2021年,山东省港口集团同阿布扎比港口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海外仓的建设,开展以公共海外仓为特色的境外配送服务。迪拜环球作为港口界的“马士基”,同样长期致力于收购内陆物流公司,推进海外仓储物流基地建设。

(3)培育“轻资产、平台式”综合物流服务

近期航运企业的大手笔投资收购,某种程度上是得益于疫情下运价暴涨的行情赋予了企业大量现金流。相较之下,传统的门户型港口企业盈利能力则较为平稳,因而对于投资重资产物流公司以扩张商业版图也较为谨慎。携手科技公司,通过打造综合物流平台来整合上下游物流资源,在自身既有物流资源基础上,依托平台寻求战略合作,补齐物流供应链欠缺板块,从而实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无缝衔接的全程物流服务。与此同时,港口企业也可以信息为抓手,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赋能,深化与产业的结合,提高物流运输服务的可视性,进而创造出互信、透明、可追溯的港口供应链服务新生态。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