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传统港口如何向“智慧绿色双枢纽”蜕变?

发布时间:2025-08-07    295 次浏览

 

 站在9层观光平台远眺,10个集装箱专用泊位沿3950米岸线延展,36台远控自动化桥吊如钢铁巨人般精准抓取集装箱,102辆智能集卡在堆场间自主穿梭……近日,记者走进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探寻传统港口如何蜕变为智慧绿色双枢纽。
 
风光储联动,构建清洁能源矩阵
 
在码头作业区的碧海蓝天间,白色风机迎风转动,与屋顶光伏板、储能设施共同构成梅山港区的清洁能源矩阵。
 
“目前并网的风光储系统已累计发电超2600万度,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供配电技术员陈子豪告诉记者。预计五台风力发电机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达5600万度,将节省用能费约520万元,年减碳量将达2.2万吨。
 
“设备的升级换代也是降本增效、降碳减污不可或缺的一环。”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彭捷说。梅山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达100%,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截至2024年底,749台港口机械设备中,已有641台完成电力或LNG改造,内集卡电动化率已达53%,预计到2025年底公司将全部完成内集卡清洁能源替代。作为配套设施,公司还建设了国内第一座8工位智能换电站,配备共计38把高功率直流快充,全港充电设施总功率6590kW。
 
更引人注目的是泊位岸电系统的突破。港区岸电实现码头泊位全覆盖,2024年全年船舶岸电接电量超330万度,预计2025年将突破450万度。此外,灯塔绿色照明等设备也随着智能化的推进,更多地实现绿色减排。
 
在这张清洁能源网的支撑下,港区正经历着深刻的能源革命。2024年港区清洁能源占比总能耗76.55%,绿电消纳达1272万度;岸电系统全覆盖也让靠泊船舶年减碳超2000吨。
 
双芯大脑,重塑港口绿色作业链
 
“这里是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作业设备集群,是宁波舟山港所属岸线最长、大型设备最多的集装箱港区和主要汽车滚装作业港区。”陈子豪介绍道。
 
2024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19万标箱,同比增长18.54%,每万标箱碳排放量却较2021年下降24%。
 
降碳的奥秘藏在智慧展厅。“这套系统破解了超大型码头依赖国外软件的‘卡脖子’难题。”展厅技术人员展示着数字孪生平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芯大脑”(n-TOS+iECS系统)统领全局,5G+北斗高精定位+车路协同等编织成一张作业要素全连接的港口物联网,自动化作业链使得两端远控桥龙设备与智能集卡有序混行作业。
 
“自动化转型直接支撑绿色转型。”彭捷表示。车路协同系统通过2万多个物联感知点,动态缩短集卡运输路径;IECS系统智能调度减少设备空驶,提升龙门吊定点作业率,降低无效能耗。
 
2024年全年iECS系统累计调度船舶超431艘次,作业总量突破95万标箱,智能算法调度高于人工平均水平。“码头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围绕新质生产力。”智慧和绿色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是港区需要用实践不断回答的现实问题。
 
当海轮汽笛声与风机嗡鸣在此交响,梅山港区用“智变”破解了传统港口高耗能困局。作为长三角南翼深水良港,这里正以智慧港口建设创新模式和风光储一体化工程,书写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鲜活样本。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