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需求驱不动供应链?需求驱动的供应链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2-03-12    274 次浏览

 

?
导读
企业终究是经济动物,所以,从经济效益出发我们总是希望构建“需求驱动的供应链”。

然而现实中,供应链的真正麻烦却经常是“需求驱不动的供应链”,——需求来了,对不起,供应链响应不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预测、库存策略往往并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弹性准备与需求变化不匹配。

本篇讨论应对之道。

两个案例:冰墩墩、居仁堂

案例1:冰墩墩遭遇的瓶颈

得益于公开报道,我们有机会了解冰墩墩故事的前因后果。

一方面,提前备库策略的确被使用,在奥运开幕前,硅胶外壳额外交货5万只(依据报道分析,这应该是之前两年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当冰墩墩成为顶流、市场需求暴增时,硅胶外壳能力卡死了整条供应链(月交货能力仅约3万只,且产能提升涉及到模具增加、甚至工艺和设备的重构)。

顶流总是伴随着舆情,错过就是错过。倘若强行升级工艺、设备,我猜夏天就会看到08年类似的吉祥物销售期结束但库存严重积压的报道。

结合后续新闻报道,还可以知道,遭遇供应瓶颈的是“摇一摇”而不是另两款摆件。那两款摆件的硅胶外壳供应商是有充足模具的,但可惜的是,顶流是“摇一摇”而不是摆件。

冰墩墩案例,是典型的 供应链规划缺位 ,也即“供应弹性问题未被提前识别和应对”。案例中,供应链人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硅胶模具成本其实仅仅万元左右,而模具准备不足造成的是错失千万以上的市场需求。

案例2:抗美援朝与居仁堂

后勤对于现代战争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淮海战役有支前民众手推车,抗美援朝有全国炒面铁道兵。

相信也有多少人听说过“彭德怀大闹居仁堂”的故事。



有解放战争大兵团、大地域作战的经验,志愿军后勤供应的物资准备一定是有充分安排的。出问题的原因在于,李奇微所采取的“绞杀战”造成志愿军物资在漫长运输线上损失严重,这就要求后方追加准备大量物资,这远超解放战争的经验。进一步,后方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志愿军物资需求,于是供应矛盾爆发。

居仁堂的故事,其实是典型的 供应链主计划决策问题 ,也即“弹性局限条件下的优先级决策”。对于供应链而言重点在于,能否及时有效地识别弹性局限和优先级冲突,能否及时有效地召集决策。

案例讨论:SCOR - Plan

所谓“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大致如下图所示:



这个环环相扣的流程设计(借助于ERP系统甚至扣得更紧),偏重于日常运营层面,并没有为案例问题设计解决途径。甚至于,环环相扣拉长了决策链,反而带来整体上的更多惰性。

冰墩墩案例告诉我们:合适的备货策略是必要的但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弹性问题的处理。弹性建设有成本有风险,备库策略一样有成本有风险,如何权衡?几万元的模具储备和上百万元的备库,你会怎么选?

居仁堂案例告诉我们:在需求评估中总是难免有超出经验的问题出现,预测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当需求突变而弹性不足时,优先级决策必须尽快完成。谁来评估识别?谁来召集决策讨论?谁来决策?各级供应链各个职能都有多种需求需要面对,优先级问题却是全局性问题。

这些内容,都不是日常运营层面的供应链问题。正如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所描述的那样:



图中,总领全局的“Plan”,并不是“(日常运营层次的)需求驱动”,而是”端到端供应链规划“。端到端供应链规划,需要关注的焦点是上下游的不匹配及风险。

也即,在尝试构建“需求驱动的供应链”时就需要提前考虑:需求变化迟早会与供应链弹性产生冲突,如何建立合适的机制去识别、应对这种冲突?

应对:两个阶段的主计划工作

主计划职能,代表供应链处理“端到端供应链规划”问题。这是最常见的组织结构解决方案。

“供应链策略+主计划”,是另一种组织设计方案。具体而言,由供应链策略职能应对项目准备阶段的相关问题,由主计划职能应对项目上市阶段之后的相关问题。

但是无论有没有主计划职能,供应链都不能缺失“端到端供应链规划”的主计划思维。

(1)上市准备阶段的主计划工作

为了应对职能壁垒造成的市场响应能力弱化,企业流程体系设计中出现了强化项目管理(主要指新品导入项目)的趋势。反映这种趋势的企业流程如下图:



然而现实中,项目管理这个需要突出跨职能协调能力的职能,也经常演变成为新的职能本位主义代表。最突出的表现是,要么是时间压力原因、要么是经验能力问题,项目经理主要甚至仅仅聚焦于解决“有/无”问题,而淡漠甚至忽略上市之后的质量、供应风险问题。

跨职能项目管理团队、以及项目上市规范标准,是规避这一风险的基本方式。

在跨职能项目管理团队中,主计划的工作重点包括:
了解并把握目标市场的需求特性 了解并把握供应体系的能力特征、瓶颈 评估冲突和解决预案,并与团队共同完成决策 充分满足需求变化要求的弹性能力(包括风险规避能力),总是需要成本的;反之,放弃弹性能力建设,本身就意味着放弃潜在的需求突增部分。所以,对于新品项目而言,供应链弹性能力是一个投资决策问题。 (2)上市之后的主计划工作 依据在新品上市准备阶段所掌握的瓶颈以及预案情况,主计划需要建立合适的监控体系,及时触发对应预案,或者,识别供需冲突风险、及时启动响应和决策流程,要么是及时启动弹性能力建设,要么是借助优先级决策渡过风险期。 依据不同的供应链瓶颈状态,主计划的工作重心会有不同。主要模式如下: 也即,主计划职能应当识别并聚焦于供应链瓶颈处、或者说供需冲突的焦点位置。 题外话:悲催主计划 如果主计划职能存在,但是又不具备对新品上市准备阶段的影响能力,那么,就经常会出现“悲催主计划”,如下图: 这种局面中,需求、生产、物料已经构成了相互拖累的稳定三角结构,任何需求变化都将很难得到有效及时响应。 此时的主计划,只能欲哭无泪。 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悲催局面,要么是“防患未然”——有效影响新品项目上市准备阶段,要么是“亡羊补牢”——尽快完成供应链弹性评估,然后依据需求变化的紧迫程度逐步完成弹性问题决策。 作者 | 唐州司马 来源 | 供应链计量分析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