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科技打造中国交通“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8-14    24 次浏览

 

深中通道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平陆运河、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CR450动车组发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运营,C919大型客机常态化商业运营。
超过40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自动化码头建设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加快推广应用。
……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加亮丽。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技术支撑。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十四五”期间,我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系列重大交通科技成果涌现,推动中国交通成为全球“金名片”。
闯进高铁科技“无人区”
“高铁通车后,从早到晚忙不过来!”正午时分,重庆市黔江区正阳新城美食街人声鼎沸,经营黔江鸡杂店的郑女士正忙着招呼各地食客。
今年6月底,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条突破多项地质难关,在武陵山脉褶皱中穿针引线的高铁线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成终结了渝东南不通高铁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高铁网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不仅覆盖广,更要足够快。
2023年6月末的一天,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上,一列搭载CR450动车组新技术部件的试验列车以最高时速453公里飞驰而过,刷新世界纪录。
作为全球首款试验运行时速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450的成功研发代表着中国高铁科技创新实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研发团队先后攻克永磁牵引、气动减阻、短距离制动等难题,首次创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技术体系。“这意味着中国铁路已进入高铁科技创新‘无人区’。”复兴号动车组总体技术专家赵红卫说。未来,这列疾驰在中华大地的全球最快高铁,将跑出新时代的“中国速度”。
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全球最高海拔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安全运行;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集中上线运营……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中国铁路不断“上新”,推动人员物资加快流动,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
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1/3的省份实现了市市通高铁。今年5月1日,铁路最高单日发送旅客突破23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十四五”期间,全国铁路运输货物将超过250亿吨,比“十三五”预计增加50亿吨,中欧中亚班列通达欧亚3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
“进入‘无人区’,只有借助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新突破,持续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赵红卫相信,科技创新将助中国铁路书写新的发展篇章。
重绘“中国路”时空版图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202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如今,驾车穿过这条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只需要30分钟。深圳市民陈乔生就由这条通道跨越伶仃洋,从深圳来到了中山。“中午开完会,在中山吃碗粉再回去,来得及!”每周都要往返深中两地的他,对深中通道带来的便捷深有感触。
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超8.64万车次。这项创造十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正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高质量融合发展。
距离深中通道4000公里外的天山脚下,另一项“世界之最”已经诞生。
2024年底,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成功贯通,将穿越天山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20分钟。
面对建设中遭遇的世界级地质难题,国产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天山号”“胜利号”,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创超大直径硬岩竖向掘进机“首创号”等一系列国产技术装备大展身手。
大型交通工程是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十四五”时期,我国工程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加快贯通。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成果显著。“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自主创新,才能领先世界。”站在深中通道入口,该项目总工程师宋神友深有感触。
为世界贡献“绿色方案”
7月上旬的一天,海南洋浦港传来两声悠长的汽笛声,“中远海运洋浦”轮缓缓靠泊。随着200吨以城市餐厨垃圾、动物粪便等为原料制成的国产绿色甲醇加注上船,我国首艘国产双燃料(甲醇+柴油)船舶实现首次绿色甲醇加注,国内航运绿色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球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交通运输业。推动全球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借助科技创新发力。
驾车行驶在济青高速中线济潍段,一排排光伏板随处可见。这条全长161.9公里的高速公路,是我国首条零碳高速路。
借助边坡光伏、智能微电网、新型能源管控平台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整条高速公路实现运营阶段的“净零”排放,年均碳减排量可达6.1万吨。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台,覆盖率达到98%。液冷超充、5C超充、光储充一体化等新型充电技术,让新能源汽车告别“里程焦虑”,畅享绿色出行。
6月发布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实践》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33个绿色公路示范工程,53家港口获得“中国绿色港口”称号,陆运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基本达到100%。中国创新正为全球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贡献“绿色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伟表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