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黄金枢纽到“活力引擎”,泸州港有何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10-09    266 次浏览

 

 提到港口,人们常想到繁忙的集装箱与轰鸣的机械,但泸州港,却藏着太多”不一样”。它不只是打通川滇黔出海通道的物流枢纽,更是串联产业、承载文化、守护生态的“多维空间”,用独特魅力诠释着“港口与城市共生”的新图景。9月29日,记者从泸州航务管理局获悉,1—8月,泸州港实现外贸吞吐量39.28万吨,同比增长8.6%。
 
不一样的“区位密码”:不是沿海,却是“内陆海上门户”
 
多数港口依海而建,泸州港却在长江上游“辟出”一片通达天地。作为四川第一通江达海的港口,它手握“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双重优势:从这里出发,货物经长江顺流而下,可连长三角、通海外;通过“水公铁”多式联运,能直抵滇东、黔北的矿产基地与农产品产区,成为西南地区“借船出海”的关键节点。
 
同时,它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物流纽带。一辆辆满载重庆电子设备的货车、一批批来自成都的汽车零部件,在此换乘港区铁路运往东南亚,让“成渝制造”借泸州港的“区位跳板”,更快走向全球。这种“不临海却通全球”的独特优势,让泸州港成为内河港口中独树一帜的“门户代表”。1—8月,泸州港实现外贸吞吐量39.28万吨,同比增长8.6%。
 
不一样的“产业共生”:不止运货,更“孵育”特色经济
 
泸州港不仅仅是“货物中转站”,也深度嵌入地方产业,成为特色经济的“助推器”,为港产园城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不同于以往单纯提供“运货”服务,泸州港通过整合运输服务、优化仓储管理、联动企业制造环节,构建起覆盖全生产流程的服务链条,将港口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目前,泸州港已形成对粮食加工、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及新材料等重点临港适水产业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在粮食加工领域,依托高效的水运通道与专业化仓储,保障原材料快速集散与安全存储;针对能源化工、绿色建材等产业,则通过定制化物流方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力产业降本增效。这种“港口+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泸州港不只是“物流通道”,更是地方经济的“活力引擎”。
 
不一样的“生态底色”:既要通达,更要“绿色守护”
 
许多港口在发展中面临“环保与效率”的平衡难题,泸州港却用行动证明“二者可兼得”。在这里,“绿色”不是口号,而是贯穿货物流转的每一环:船舶靠港时优先使用岸电,替代传统燃油,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吨以上,1—8月,泸州港口靠泊船舶累计使用岸电1972艘次,用电时长8.61万小时,用电量14.02万千瓦时。
 
港区内的“泸碧水1号”污染物接收船,24小时待命接收船舶污水与垃圾,实现“零排放”;就连堆场的照明,也全部采用太阳能设备,让“绿色”成为港口的鲜明底色。1—8月,接收船“泸碧水1号”已服务船舶730艘次,接收生活垃圾7462.34kg、生活污水1280.06m³、含油污水6.5m³,船舶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置率达99%以上。
 
不一样的“人文温度”:不只是码头,更是“便民窗口”
 
在泸州港,“服务”不只针对货物,更面向每一个人。为服务好港口及周边企业的船员、货车司机,泸州港聚焦解决船员、货车司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高标准建成泸州港船员(货车司机)“暖心之家”,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内河港口A类示范标杆。通过提供餐饮住宿、自助茶饮、书籍阅览、电脑上网、洗衣烘干、健身娱乐等多项服务,让长途奔波的船员、司机有个“歇脚点”。积极凝聚主管部门、所在社区、合作企业党组织、“工青妇”群团组织四方力量,针对船员、货车司机不同需求,动态完善教育引导、技能培训、综合政务、诉求反馈等服务功能,让服务更加贴心。对于办理业务的企业人员,港口推行“一窗通办”,简化流程,原本需要半天的手续,如今1小时就能办结。
 
1—8月,累计服务船员(货车司机)6290人次,收到留言好评5870条。泸州港船员(货车司机)“暖心之家”自2022年建设运营以来,连续两年运营评价为“优良”等次。在这里,冰冷的机械与温暖的服务交融,让港口成为有“人情味”的便民窗口。
 
泸州港的“不一样”,藏在它对区位优势的独特挖掘里,藏在与产业共生的深度融合里,藏在对生态的坚守与对人的关怀里。它不只是一座港口,更是泸州这座城市的“活力名片”——未来,它还将继续以“不一样”的姿态,书写内陆港口的新故事。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