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shopee卖家活动转化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03    442 次浏览

 

报名平台的活动,是短时间内提高流量和转化的有效方法。
但是,也会有不少参加了活动但效果不显著的案例。



可以看到,即使参与了大降价活动,销量仅个位数的产品依然很多,活动就只起到了曝光的作用,转化并不理想。
买卖双方的矛盾在于:
卖家的本意是,以低成本获得流量和曝光,如果用高价产品产品做降价,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折算下来的引流成本会更高;
而站在平台和买家的角度考虑,更希望获得真正便宜、又保证质量的优质产品。
真实情况是,现阶段的东南亚消费者中,“薅羊毛者”占绝大部分。
卖家角度来看,我用高价商品降价,人家买完就走,对店铺的增粉、留存起不到任何作用,活动结束后,店铺和商品的流量又回到原本的样子,没有任何量的提升。所以,干嘛还要“亏本换流量”呢?
反观国内的品牌促销活动,不少高价产品,即使在大促期间降价幅度不大,却依旧会受到疯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受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东南亚的消费水平如何?
除了新加坡外,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消费水平可能只相当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贫富差距较大,中产阶级正在崛起。
旅游业是东南亚地区经济支柱型新兴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各地区的物价被抬高。
在“高物价、低收入”的形式下,城市以外的人更愿意在电商平台上寻求“低价”的商品;而城市以内地区,得益于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从满足日常温饱,提升到了追求生活品质的层次。
所以,东南亚的消费结构包括低消费群体和高消费群体。



东南亚的消费观念如何?
虽然大部分东南亚人都已经习惯网上购物,但是出于虚拟交易、虚拟货物、以及距离远近等心理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普遍对跨境电商还是持不信任、不安全、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态度,更追求性价比。
这些消费观念,直接导致他们只愿意购买试错成本低的产品。
如果平台大范围展示高价产品,他们就不买单!怎么办?
既然不能短时间内改变,就只能先迎合了。只有满足了低价需求,他们才会继续在平台上购物,平台和卖家才能发展。所以平台会建议卖家尽可能提高优惠力度,以“薄利多销”获取利润。
但是,消费水平结构明明显示,东南亚也有高消费人群,却为何带动不了高价值产品的订单量呢?
这一点,就要从卖家和平台身上找原因了。

第二:品牌影响力
在东南亚的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有不少人有高消费能力和需求的。高消费人群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自我实现。
什么产品能够达到高消费人群的标准?当然是品牌产品。
从消费观念来看,东南亚的消费者普遍缺乏信任,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品牌缺乏认识。就像是早期的购物思维,哪管你品牌是啥名,谁实惠我买谁。
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商品大多只在乎“价格”,而非“价值”。也因为识别度不高,没试过用产品不会轻易掏钱,他们“害怕被骗”的心理也会愈加强烈。
在东南亚地区,周末人群密集的大型商场,也有不少奢侈品门店,门店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国际影响力和到店体验的服务。



跨境电商平台卖家在活动结束后,店铺流量又回到初始状态,付出的产品让利成本没有获得等价的流量回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品牌影响力。平台也是如此。
跨境电商平台早期的竞争力是“低价”、“便利”,依靠薄利多销快速占有市场。
而现在,市场已经被打开,平台就要负担起引导市场消费习惯的责任。只有人群的消费观念升级了,品牌产品的附加值才会起作用,平台和卖家的利润空间才能更快提升。
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内“拼多多”和“淘宝聚划算”的不同策略:同样是面对下沉市场,拼多多主推全品类低价;而聚划算则定位的是品牌下沉,既不损害品牌的利益,又能在吸引和刺激消费的同时,有效提升品牌认知。
唯有品牌的附加值,才能够吸引和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卖家让利的成本,才能够获得等价回报。
反之,如果平台一味地让卖家低价销售、压缩利润,卖家提供优质产品的积极性会下降,导致产品“良莠不齐”,时间久了,还会极大的消耗卖家对平台的信赖,很可能导致卖家的“出走”。平台和卖家更应该是相互扶持的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报名了活动但引流和转化的效果不明显,主要还是因为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和消费观念还不成熟,目前能够通过品牌附加值获得利润的卖家只占少数。
另一方面,卖家应不断优化和提高营销策略,强化店铺和品牌优势,刺激平台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扶持,互促成长。
(来源:林超聊跨境)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