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东疆港区晚稻开镰收割 盐碱滩上稻花香 绿色港口迎丰收
发布时间:2025-10-16 375 次浏览
10月15日,天津港东疆港区美洲路沿线不远处的“红海滩”旁,几块金黄色的稻田映入眼帘,这里也是天津港探索“港口+生态”融合发展的“试验田”。
“这里离海边非常近,也就500米左右,针对土壤特点,我们特别与天津农学院合作,选取了多个耐盐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公共设施部副经理韩利说,“去年试种的耐盐稻长势良好,盐碱裸露治理成效也不错。今年我们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00平方米,早稻、晚稻各1500平方米进行标准化种植,确保生态效益与种植成效双提升。”
作为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近年来,天津港一直积极推动港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海岸带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推动港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天津港集团环保管理部环卫综合经理石瑞民介绍:“天津港集团推动实施了‘153’工程,要将十年内无开发建设计划的码头岸线及后方土地变成生态海岸,谋划五年发展目标,编制三年工作计划。晚稻的丰收,不仅是一次农业种植的成功,更是天津港生态修复能力的有力证明。通过种植耐盐稻,既加快了闲置盐碱土地资源利用,又进一步改善了区域生态肌理,让‘工业港口’与‘田园风光’和谐共生,为绿色港口增添了独特的景致。”
对此,韩利表示:“为了破解港区盐碱地种植难题,我们团队创新采用了‘科学治理+精准培育’的模式。通过修筑调蓄系统实现降盐控盐,定向改良土壤提升有机质含量,并同步在种植区周边配合种植碱蓬等耐盐植物,构建起生态缓冲带,为水稻生长营造了适宜的‘微环境’。不仅仅是水稻种植,截至目前,天津港东疆港区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区域土壤盐碱含量也随着生态治理大幅降低。”
如今,天津港东疆港区裸露地已大范围推广盐地碱蓬和柽柳等耐盐碱植物种植,同时,搭配高粱等经济性作物,构建起了“生态修复+资源利用”的复合模式,既提升了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探索放大了生态效益,形成了“水绿滩红、鱼跃凫翔、吊臂林立、车载船装”的独特港口生态景观。
“截至目前,天津港港区范围内已完成了近1100万平方米临岸土地生态治理。明年,我们将继续对这些土地进行土壤修复、补植补种等维护提升,全力推动生态治理成效持续向好。”石瑞民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天津港将继续坚守“模仿自然、人工干预、创造植物生境”的治理理念,继续探索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用更多实打实的生态成果,为京津冀海岸带生态保护贡献“港口力量”。
本文标题:天津港东疆港区晚稻开镰收割 盐碱滩上稻花香 绿色港口迎丰收
本文链接:https://www.gjkdwl.com/news/tianjinwuliu-7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