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河南两省联合出台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5-10-22 77 次浏览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18项具体举措。《方案》明确,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将该区域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样板。
四市共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区
《方案》要求,皖豫两省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点领域联合攻关,试点“飞地研发中心”等新模式,打造“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转化体系。
深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联动,共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新能源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先进风电、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集群。
文旅融合发展将形成三大特色板块:淮北、宿州、商丘、信阳四市合作开发淮海战役红色资源,共建全国知名红色文化传承区;成立景区联盟打造淮河风情、故黄河生态等精品旅游线路,深化阜阳城市圈文旅联盟合作;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与驻马店“中国药谷”联动,六安、信阳协同发展康养产业,丰富中医疗愈、森林康养等业态。
争取沿淮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针对省际交通瓶颈,《方案》规划构建“公路加密、铁路提速、水运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方面,将加快推进南京至信阳、和县至襄阳等高速公路安徽段建设,开工亳州至郸城高速河南段及阜南与固始间跨淮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开展阜阳至遂平、淮北至永城等高速前期工作,同时深化交通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道路运输高频事项“跨省通办”。
铁路通道建设将实现重大突破,启动南阳经信阳至合肥、京港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洋铁路,开展亳州至许昌铁路研究,积极争取沿淮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逐步完善跨区域城际铁路网络。
水运领域将共建中部便捷出海水道,加快沱浍河、涡河航道整治和涡阳船闸改建,开工沙颍河阜阳复线船闸,推进沙颍河“四升三”等工程前期工作,建立跨省航道养护对接机制保障通航顺畅。
亳州、阜阳等地区打造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方案》提出构建“都市圈联动+强县引领+乡村振兴”的格局。支持阜阳城市圈联动合肥、郑州都市圈,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涡阳、蒙城、永城、固始等人口大县建设中等城市,“一县一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粮食安全保障将强化区域协同,通过先进农机农技应用等稳定产量,健全种粮收益保障和粮食深加工合作机制。在亳州、阜阳等地区打造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六安、信阳培育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
乡村振兴领域将共同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省界通村公交优化延伸,联合举办乡村运动会、民俗市集等活动。水利建设方面,将加快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有序推进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和跨省支流系统治理,有序实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
六安等大别山老区城市一体化协同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将建立跨省协同机制,加强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控,谋划沙颍河、涡河等干支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将深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和秸秆禁烧管控。
绿色产业方面,将支持界首—沈丘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濉溪—永城培育铝基新材料静脉产业,推动六安—信阳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
合作机制创新将实现多点突破:要素流动领域将完善协同招商机制,建立数据共享和信用报告互认制度;开放合作方面将依托合肥、郑州中欧班列扩大农产品出口,共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同时,支持合肥、芜湖、郑州、洛阳等地国家级开发区与毗邻地区开发区开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协作,带动毗邻地区开发区提档升级。支持六安、信阳等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一体化协同高质量发展。(王峰)
本文标题:安徽河南两省联合出台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方案
本文链接:https://www.gjkdwl.com/news/anhuiwuliu-79360.html
相关信息推荐 Related Suggestion
-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与中国船级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达9.8% —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运行月报(2025.8)
- 京东健康与广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 普洛斯常熟东南数据中心二期100%签约
- “粤车南下”将激活大湾区融合发展新动能
- 发布三项成果直击航运服务痛点 “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金融与保险论坛”举行
- 上海加速打造国际海事仲裁新高地,要做全球航运纠纷解决首选地
- 罢工暂停≠拥堵缓解!船舶积压严重!安特卫普港:仍需数日恢复!
- CMA CGM将恢复俄罗斯航线
- 10月13日—19日邮政快递揽收量约39.44亿件
- 尴尬!印度总统专机降落时轮子陷住了
- 中国船级社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虹口区签署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