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福建省唯一国家级新区设立十周年做成了哪些事?

发布时间:2025-09-02    374 次浏览

 

人民网福州9月1日电 (记者林盈、实习生郑舒尘)10年建设,550项重大项目落地,总投资近5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4%……1日,福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福州新区设立十周年的“成绩单”。
2015年8月30日,福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我国第14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被赋予“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十年间,福州新区经济总量达3331.0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保持8.4%、13.1%、8.4%的年均增速,逐步构建起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与食品、生物医药健康、文旅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数字赋能,福州新区布局存储、超算、智算和数据交易等数字产业全链条,形成“天上三朵云、中间两中心、地上两条路”的数字新基建底座,助力“港数闽存闽算”“车路云一体化”“人工智能+”等应用落地。
聚焦建群强链,福州新区培育大东海、恒申、永荣、金纶等产值超五百亿的中国500强企业,汇聚超千家纺织企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打造首个从材料到终端一体化的新型显示产业园;形成万华、中景、坤彩等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多项产品产能全球第一。
聚焦绿色发展,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目前建设规模位居福建之首。
设立十年间,福州新区成为改革“试验田”,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片区综合开发等创新举措。管理体制优化下,逐步构建从指挥部到管委会、再到福州新区(长乐区)区政融合的扁平高效开发建设指挥体系。
推动两岸融合走深走实,福州新区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率先全国,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台资板;建立台企资本项目便利化的“白名单”制度,新增9项两岸合作业务。服务台胞台企就业创业,新布局新区两岸融合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集成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等高频服务事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行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为台湾同胞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交通枢纽建设上,长乐国际机场升级为区域枢纽机场、超大型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江阴港区联通13条“丝路海运”航线,依托“闽都号”中欧、中老班列连通欧亚陆上跨境运输通道;通过布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丝门户功能,福州新区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成立全国第三个、福建唯一的跨境合作咨询委员会——福州新区闽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后,新区累计签约21项、总投资上百亿元的合作项目。中印尼“两国双园”以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获批为契机,形成粮油食品、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四大优势产业。
产业欣欣向荣,城乡面貌也在十年间大变样。“一闸三线”、地铁6号线、国道G316、福州F1滨海快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天津大学福州国际联合学院、十九中学滨海校区、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二工人文化宫等优质配套陆续投用,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与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配套的持续导入,让现代化新城有了人情味、烟火气。
与此同时,结合“海滨城市、山水城市”重要要求,福州新区实施了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累计投资34亿元,建设修复长23公里、宽300-500米的沿海防护林带。改造提升沿河景观及绿带11.47公里,形成漳江河、万沙河等特色滨水空间。
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新区滨海新城岸段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和全国“美丽海湾”典型案例。
展望下一个十年,福州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扬“敢想、敢闯、敢试、敢冒”创新精神,进一步理顺区政融合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对照“三区一基地一门户”战略定位,落实好“十五五”谋篇布局,梳理优化“1+N”规划体系,用好土地、项目、产业等资源要素,将宏伟蓝图转化为规划图、路线图、项目图、施工图。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