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悦动原创】疫情下的国际物流

发布时间:2021-07-24    187 次浏览

 

今天谈谈通过此次疫情,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国际物流领域的变化。

运去哪是从年三十接到紧急物资从国外运往国内的需求,同时也在当天晚上成立了我们的疫情保障工作组。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物流工作生涯中一次非常难忘的记忆。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还会有救援物资空运进口的需求在源源不断的产生。在这个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国家在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或者是说其他一些国家,其实物流供应链是缺乏弹性的。这里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文化因素,春节期间,所有集卡司机必须要回家过年,这中间就是没有人再开车。比如说冗余经济的因素,我们对于物流成本,无论是发货人还是收货人,都希望把物流成本压缩到极致,我们没有资源是可以作冗余的。所以说一旦到了紧急情况,供应链是非常脆弱,没有弹性。

同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实际上大多数企业本身都是以需定产,我大概有多少个客户,从而准备多少物流资源,有多少个拖车的供应商、舱位等。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一旦出现新冠疫情这样一个黑天鹅事件,整个供应链就显得非常脆弱。

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即时需求响应这种能力的组织。我们很多货代、物流企业,非常习惯的是确定性需求,我们做一个客户,这个客户我们合作了一两年,说句老实话,他的需求我们都是知晓的,我们的客服能背出来什么时候该给他什么文件,找他要什么资料。但是这一次疫情中的物流问题,大家事先是没有预案的。

那如果碰到其他事件,需要我们对客户进行快速响应的时候,组织能不能跟得上?彼此之间的信息分享、解决方案的制定能否高效?甚至是企业人员需要能够处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物流路径,怎么样去找供应商?怎么样做路线规划?怎么样做风控核算?员工是否具备这种能力,或者我们的货代物流企业能否培养这样的员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缺乏的。

第三个,则是物流监管,质检标准的不确定。很多标准左右矛盾,不同城市、不同关区、不同时间点,有些东西彼此矛盾。这里面我们可以理解,确实大家是措手不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希望未来这方面的准备能够更加充分。

第四个,我觉得比较有趣,就是贸易数据和物流数据分散,无法做到彼此协同。我记得当我们接到一个客户,给我们一个全球口罩采购订单的时候,接近8-10个国家,要在2-3天内采购一两百万个口罩,还有四五十万个红区防护服等等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另外一个朋友在问我,你能不能想想看,我们如何能快速的找到这些口罩?其实,这是不难的,因为其实这些口罩、防护服绝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原先出口这些口罩的收货人是谁?反过来再买回来不就得了?

这段时间,运去哪承运的口罩、防护服等,无一例外打的标签都是made in china。有些包装、托盘,我一看就知道,原来是海运包装。但因为时间紧急,没有办法重新包装,变成适合空运的,导致体积、公斤数更大,造成浪费。

但如果我们有一个数据平台,说句老实话,就把原先的那些卖出去的收货人重新捋一遍。问问他们能不能再卖回给我们?我觉得就可以减少很多的中间环节,不需要华人再去海外国家的超市去抢购这些物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跨境物流的供应链水平,中国还不是很高。当然我也很难去猜测,别的国家如果碰到这么大的事儿,能不能解决的比中国更好?

从此次的疫情处理过程中,我们也看看物流供应链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叫做物流协作的边界不断突破和模糊。在这次救灾物资运输过程中,内贸物流和外贸物流,到最后分不清了,有做内贸的,也会参与到外贸领域的全球采购。有做外贸的,也在做国内公路物流的应急运输。所以我发现,我们原来非常清晰的界定,你是做国际物流的,我是做国内物流的。但今天,这个边界在不断模糊。未来是不是一个趋势?不知道。但我觉得比较有趣。

另外,国内公路物流和国际空运、海运物流,特别是空运物流,原来也是一个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行业,或者是在一个大物流市场里面的两个不同维度,但这一次来说也是深度在融合。

此外,全球化的外资物流公司和本土物流企业的融合,虽然说,在疫情刚开始的2、3天里,我们看到比较大的包机,都是一些外资公司的身影。但在年初三之后,我就能看到很多中国物流企业的身影,不断的出现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运输过程中,非常让我意外。像外运空运发展等,包括一些中国其他一些地方区域的物流公司,都在马不停蹄的参与到其中。

还有一个,就是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物流的融合。很多货代,原来说自己是做供应链物流的,因为我们运的货物绝大部分,其实不是针对C端的,我们主要是运输一些机械、纺织制品、面料、辅料或者是一些化工原材料等等,但是在这一次疫情物资的运输、采购管理中,你会发现我们电商物流的公司也在做。电商物流、供应链物流公司的处理业务的方式越来越趋同,都在往高效、快速、全球化这个角度去进行管理和布局。

所以这一块,我想说的是什么呢?中国也好,整个世界也好,物流协作的边界正在不断的突破和模糊。以后,我觉得或许很难再定义你是单独做内贸的,你单独做外贸的,单独做空运的,单独做海运的,单独做电商等等,大家正在变得更融合。

第二个变化叫做专业的定义不断拓展。原来我们总说单一服务的专业,我记得以前大家一直在说,说自己什么都做得好的,可能就是什么都做不好。说明他太杂,他不专业。但是这一次我们发现单一服务的专业性正在被很多综合服务的专业性取代。

然后就是产出服务的专业性变成了链接服务的专业性,就这一条我觉得很重要,多说一点。以前,我们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服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供给是不够的。但现在很多企业不光自己的服务干得好,而且如果能链接更多其他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实际上我就从单一服务的专业性变成了综合服务的专业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公司即使以前没有碰过某一方面的物流,但是如果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这方面更专业的供应商,进行高效的协同和管理,同样可以把一个陌生的领域做好。这种链接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必须我要之前做过。

还有一个,就是处理订单的专业性变成了需求响应的专业性。因为当你拥有链接能力的时候,很多物流订单的实际处理,其实是有专业的人去做,你只是链接而已。但这时候作为订单发起方来说,我能不能响应需求?需求今天要从印尼运口罩,明天要从俄罗斯运防护服,后天要从德国运消毒液。我能不能高速响应?这个响应背后是不是比我处理订单更专业?就很重要。我们说物流要专业,但这个专业的定义在这一次救灾物资运输过程中被重新定义。

第三个变化是信息化协作工具快速小微化。可以说整个春节之间,这么多应急货物的运输,都是通过手机、微信等工具发起的。没有一票是通过电子邮件发起的,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过程跟踪的,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结果反馈的。我们看到电子邮件变得更边缘化,疫情结束之后,会不会持续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没那么快,但是我觉得这挺有趣。

此外,社交工具在供需发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面,有些公司和组织,它能够快速的去响应这些救援物资的运输?我所观察到的供需的匹配,基本上是通过社交工具、微信等等,在这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微信圈。

还有一点就是,在订单的履约环节中,社交群组正显示比ERP更灵活、更高效。某种意义上来说,运去哪正在不断的打造自己订单处理的中台和后台,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前台,以及通过社交工具内外部协同、订单履约。这种通过社交工具群组即时灵活的分工协作,我觉得也在给我们货代人、物流人以相关的启迪。

第四个变化是有一些小组织做的会比大组织更出色。组织的大小,倒未必是公司的大小,而是看处理一个任务的敏捷性等。如果放在以前,我们要做一票业务,四平八稳的,我们得先定一个产品,然后确定供应商,然后一层一层进行测试以及推广。但是小组织是什么?有需求敏捷反应,然后快速行动,及时复盘,快速建立标准,可能在做错中学习。

所以说这里面要求的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互相协作。其实到最后,每个人的分工是模糊的。你大概知道这几个人是做这一类事,或者是做这种类型的安排。但是你不知道谁,每个人都不知道谁,可能就喊一下这事我来。所以到最后谁都是中心,谁都是别人的支持者。

此外,我觉得业务驱动的非中心化更明显。我们一直在说,一个货代企业到底是老板驱动业务还是销售驱动,还是供给者驱动。现在某种意义上叫做谁接触客户,谁驱动。谁接触供应商制定解决方案,谁驱动。大家很难再靠一个人或者一种身份的人来推动,如果用那种方式来推动,等你好不容易把台子搭好,这事也结束了。所以这个角度来说,疫情的给我们货代企业带来的组织上一些思考。

最后,还是要说说货代行业的未来。

——公司不论大小,灵活的小组织可能会更有生存力。大公司一定能生存吗?小公司一定就得死?我觉得未必。但是灵活的小组织可能会更具有生产力。大公司也可以有小组织,按项目、按任务、按区域,如果你把组织分得很小,或者是分的很灵活,你可能会很有战斗力。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跟所有业界的同行们共同来讨论,怎么样依托于大平台做小组织。

——工具不分高低,但是能和移动端及社交工具深度连接的,资源调度效率和产品服务响应程度会更高。我们有很多工具,可能是CRM,可能是ERP,可能是这个小程序,那个系统。但是我觉得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发现未来能够与社交工具深度连接的,我觉得这样的工具可能是更有未来的。

——更多的专业物流公司正在向供应链方向转型。这一次在救援物资的运输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物流企业,它不光在运输,它还知道商流在哪,知道哪里有便宜的口罩卖。知道防护服是卖给谁。像这样的公司,跟商流的接触越紧,它的利润越高,响应速度越快,能帮客户解决的问题越更多。。

以上我觉得是货代行业可能的未来。但是我们知道最终一个企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都是价值决定未来,所以其实有无数前辈也说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未来,我把它总结为确定性的未来。因为已经被人说了十几二十年了,通过此次疫情,我觉得也事实证明,这一定是有未来的。

——物流的硬件资源配套齐全的信息化组织。比如说那些全球化的大型物流公司,其实他们的物流资产是非常丰沛的。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坚定的做信息化的转变和升级,我觉得他们有未来。

——服务能力覆盖更广的全球数字化组织。也有一些物流企业,不碰硬件,但是它服务能力的覆盖非常广泛,标准非常清晰,数字化能力响应程度也很高,我觉得这些公司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未来。

——能够提供线上差异化服务体验的组织。我们知道线下服务体验是来自于优秀的销售、客服团队。但是,当订单在线化的时候,能不能有差异化的体验?谁能打造这样一种体验的组织,这类公司可能也有未来。

——能够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务的组织。我觉得无论是从马士基中远海运这样的船东,还是到一些海外的大型货代公司。大家都在提端到端的一站式服务,事实也证明,但凡是能够很好的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务的这些企业,在这种应急的全球化物资的运输过程中,它的供应链物流能力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

  最后,我想说,时代的变化时总是在不断累积要素、确认方向,当这样的变化在积蓄能量的时候,很难被发现、被相信。但是时代总会产生一些随机偶发的公共事件,并以这个事件为锚点,展现出前后清晰的差异。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