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世界级港口群基本建成 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首位

发布时间:2025-08-04    243 次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港口考察,聚焦现代化港口建设,擘画新时代港口发展蓝图。“十四五”以来,我国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港口建设,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在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世界级港口群已基本建成。
 
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已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居世界前列,港口基础设施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从港口吞吐量来看,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稳居世界第一;同期,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八席和六席。此外,我国港口建设技术水平也逐步迈入世界前列,一批近零碳港口加速创建,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加快应用……巨轮相接,畅达四海,中国港口展现出“硬核”实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高效协同 优势互补、一体联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7月28日,一批要出口欧洲的货物在浙江省平湖市的独山港办完报关手续,通过驳船运抵上海港港区的洋山港四期码头。在洋山港,货物没有再进行转关申报和仓储停留,而是快速搭载上驶往海外的干线班轮。整个过程,货物历经两个港口,却做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体现了长三角港口群的物流效率。
 
洋山港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深水港,也是重要的国际枢纽海港。近年来,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洋山港通过“联动接卸、视同一港”等方式,与长三角其他港口形成一体联动。
 
所谓“联动接卸”,是指将长三角地区的其他港口视同上海洋山港的接卸地,视作同一港口进行整体监管,省去进出口货物在传统模式下需要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等通关手续,让长三角港口间“水水中转”的效率大大提升。今年4月,安徽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电热水器就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在安徽省的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装船,运抵洋山港后直接发往海外。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由于港口转关手续复杂,时间较久,出口货物一般都采用“陆水中转”的方式,先用成本较高的陆上运输方式运往洋山港,再装船出海。如今芜湖港有多条航线可直达洋山港,效率高,成本低,货物能在家门口的海关报关,即装即走,“水水中转”成了更便捷的物流选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至今,洋山港已经与长三角区域共计13个港口发展了“联动接卸”业务。2024年洋山港共计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完成56.7万标箱的业务量,同比增长12.7%。
 
洋山港之外,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舟山港是长三角地区的另一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一方面,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洋山港在长江入海口南北两翼形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宁波舟山港持续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提升江海衔接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内陆的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宁波舟山港目前有六个港区,其中第六港区义乌港位于离宁波市200多公里外、不临海的义乌市。义乌港具有海关查验口岸及订舱、签单、提还箱等功能,通过“浙江e港通”平台,义乌市本地的外贸企业可以在“家门口”完成所有出海手续,到宁波舟山港可以直接登船出海,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的海港实现了紧密连接。
 
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也是我国已建成的世界级港口群之一。这里不仅有洋山港、宁波舟山港这样优良的深水海港,还有发达的内河港口,海港与河港相互配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在长江入海口南岸,是长江入海前最后一个主要河港,有着“江尾海头第一港”之称。利用江尾海头的区位,太仓港定位为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主要开展长江沿岸港口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水水中转”业务,即来自长江沿岸港口的货物可先在太仓港集并,再发往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进行海运。
 
“目前,太仓港与长三角地区两大国际枢纽海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实现了支线班轮的‘公交化’运营。太仓港至上海港的‘太申快航’几乎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班、至宁波舟山港的‘甬太快航’每天都有班次。”江苏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表示,现在,集装箱落驳太仓港的支线快船,还享有在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优先上母船的服务,进入太仓港就等于进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许多周边企业、外贸工厂的货物通过太仓港驳船中转出海。
 
智能高效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技术水平等迈入世界前列
 
厦门港海润码头,巨型岸桥比肩而立,当有货船靠岸,岸桥上的吊具便会精准抓取货船上的集装箱,再将其稳稳码放在前来接驳的蓝色集装箱智能导引车上。随后,这些无人驾驶的“小蓝车”会将集装箱运往堆场指定位置。整个装卸现场看不到一个工人,工作人员只需在远控中心远程操作即可。
 
远控中心坐落在距离海润码头2公里外的地方,在远控中心的大厅内,工作人员注视着面前的显示屏幕,熟练操作着远程控制台,通过智能码头操作系统派发指令,确保码头上的设备各司其职、有序运转。在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支持下,海润码头被“搬进”数字世界中,码头的设备、车辆、堆场等作业状态都能实时在电脑的系统中同步。海润码头操作部的远控司机洪李玲介绍:“现在我们只要坐在远控室里,就能控制码头上的场桥即时作出反应,它们就像一台台巨型‘抓娃娃机’一样,把集装箱抓到指定位置。每台场桥都装有十几个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让它们可以看清物体位置并快速作出反应,作业精度达到‘毫米级’。”
 
海润码头是近年来我国传统集装箱码头数字化升级、智能化改造中的一个案例。据海润码头的岸桥司机吴文峰回忆,在实施智能化改造之前,码头的集装箱装卸主要依靠人工在现场操控机械设备。传统作业模式下,岸桥司机需要攀爬至几十米高的大型设备高空驾驶室,长时间保持90度向前俯身的姿势,纯凭眼力和经验控制吊具,手动操作设备完成集装箱的抓放。如果遇到下雨或大雾天气,视线受阻,往往要多次调整位置才能让吊具对准集装箱,作业效率较为低下。2023年年底,海润码头全智能化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后,船舶装卸和集疏运的综合效率提升了10%,通关效率提升了20%。
 
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慧港口、自动化码头在国内涌现,我国自动化码头的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逐步迈入世界前列。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自主研发的“双芯大脑”包含了两套作业系统——集装箱生产作业调度系统和智能设备调度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上百台港机设备的精准有序调度,还能够进行“千万箱级”的生产计划制定和复杂任务管理。在作业调度方面,“双芯大脑”会对生产作业任务先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预判,找到最优作业路径并发送给远控设备,高效完成货物装卸。去年,梅山港区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19万标准箱。多亏了“智慧大脑”,梅山港区才能做到面对这成千上万的集装箱而有序不乱。
 
除了“智慧大脑”,智慧港口、自动化码头的“五官”和“四肢”也在加速进化。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全自动化码头,自动导引车搭载了国产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且具有更高的抗强光雨雾干扰能力;自动化岸桥融合了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以15公里/小时速度穿越40厘米空当,全程无人干预。5月22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62.62自然箱/小时的成绩,第十三次刷新了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彰显了中国港口的科技实力。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广泛应用让港区告别“柴油味”
 
在“双碳”目标背景之下,绿色化、低碳化也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一大趋势。近年来,我国港口加快低碳转型,通过推进节能降碳,优化能源结构等举措,实现了绿色升级。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适用于各种船型和各种场景的岸电设施一应俱全。从高、低压岸电接电箱到高压岸电接电机器人,再到移动式岸电插座箱,这些设施相互配合,为在港船舶和车辆提供了绿色能源保障。
 
岸电作为陆上供电系统,是港口为船舶提供绿色能源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促进船舶减污降碳,还能降低船舶燃油发电的辅机噪音,改善港区环境质量。2024年,依托港口岸电100%的覆盖率,青岛港各种设备的总接电量突破1200万千瓦时,居北方港口首位,全年减少碳排放约8000吨,为港区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力量。
 
“近年来,我们通过软硬件的升级,逐步实现了岸电应用场景的全船型覆盖,确保船舶到港即可快速接入岸电,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潘海青介绍,“在硬件方面,我们新建和改造了多个专业化岸电供电站,升级了岸电低压智能充电桩等,并自主研制了高压岸电接电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通过码头地面拖缆槽、轨道等复杂的环境,长距离自动收放连接电缆,可有效解决人工拖拽电缆及船舶电缆过短无法使用岸电的问题。在软件方面,我们研发了智能船舶低压岸电系统,实现岸电智能插拔,管理效率也日益提高。”
 
除了电能,青岛港还加速推进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氢能在港口应用逐步规模化。据青岛港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齐斌介绍,青岛港率先建成了国内首座全资质港口加氢站,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港区投入应用了20辆氢能集卡,研制氢电耦合直流微网轨道吊,有效减少了港区作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近期全球首艘氢电混合动力拖轮也在此成功完成加氢。
 
除了绿色港口,近年来,我国还加快推进零碳码头建设。在天津港的“智慧零碳”码头,可以看到一个个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电动集卡车队往来有序,不远处,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海风中徐徐转动,为码头持续输送绿色电能。据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码头目前已实现100%使用电能、电能100%为风电和光伏等绿电、绿电100%自产自足,不仅集卡车使用的是电能,连码头的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大型设备也全部采用电力驱动,而这些电能就来自港区的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天津港区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146.5兆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为133.5兆瓦,光伏装机容量为13兆瓦,年发电能力超3.2亿千瓦时,超过集团生产用电量的70%,可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万吨。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