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天津港的未来如何发展?看这个规划就知道了

发布时间:2021-08-20    339 次浏览

 

8月1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现摘录有关港口的部分内容如下:

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天津港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枢纽海港,港口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成立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领导小组、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港口设施能级持续提升,建成南疆港区27号通用码头、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码头等8个码头工程,建成高沙岭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大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23个、航道达到5条。智慧港口建设取得突破,完成全球第一个既有码头(五洲国际)集装箱堆场自动化改造,开工建设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实现全球首批完全无人驾驶电动集卡商业化运营,成为全球首个获批建设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港口,建成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煤炭全部实现铁路集疏港,2020年铁矿石铁路运输5181.2万吨,铁路集疏运占比超过65%,集装箱海铁联运完成80.5万标准箱,较2015年增长160.8%;33个专业化泊位建成港口岸电设施,停止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集疏港,港作船舶低硫油使用率达到100%。港口辐射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130条、每月航班550余班次,遍及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建成覆盖天津港主要腹地的内陆营销中心111个。津冀港口合作深入推进,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出台加快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工作方案(2017—2020年)、津冀沿海锚地布局方案等,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两个集装箱码头公司,开通环渤海内支线19条,2020年完成中转吞吐量185万标准箱,设立天津港集团雄安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口岸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开展口岸降费提效治乱出清优化环境专项行动,推行“一站式阳光价格”清单,建成港口统一收费管理服务平台,至2020年12月底累计降费达10.8亿元。推进实施集装箱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共完成“船边直提”作业14.68万个集装箱,提升码头作业效率,陆运收提箱30分钟完成比例为87.49%,60分钟完成比例为98.34%,天津口岸整体通关效率在全国各主要海运口岸中位居前列。

天津港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35.3万标准箱,较2015年提高30.1%;2019年,出入境邮轮旅客约72.6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68%;2020年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较2018年跃升10位。

“十四五”规划要求着力发挥天津港在津冀、环渤海港口群中的领头羊作用,要求:

基本建成链接全球、世界一流的“海空两港”

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发挥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上门户枢纽作用,以区域港口协同增强发展动力,以智能化、绿色化引领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天津港在世界航运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到2025年,集装箱航线达到135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准箱,邮轮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进入前20位,北方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陆海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现代化的国际航运枢纽。

建设智慧绿色、世界一流的国际海港枢纽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发改基础〔2020〕1171号)。着力提升港口能级,推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和航运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东疆港区高端多元发展,南疆、北疆港区优化提升发展,大沽口、高沙岭和大港港区港产联动发展”的格局。到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准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进入前20位,建成智慧绿色、居世界前列的海港枢纽。

(一)大力提升港口设施能级

提升港口设施承载能力。建设国际领先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新增3个集装箱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50万标准箱,有序推进东疆港区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一期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保障北方地区能源供应,建成大港港区北京燃气LNG、中石化天津LNG二期等项目。建成大沽口港区粮油6、7号码头、海工装备制造码头工程一期等,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粮油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建成北疆港区海嘉汽车滚装码头,支持滚装运输扩大规模。

提高航道锚地保障能力。建成天津港北航道及相关水域疏浚提升工程,推进建设大沽沙航道提升、锚地浚深扩容等项目,规划研究大港港区第二航道建设,满足大型船舶航行、停靠、锚泊需求。推动综合服务码头区建设,研究规划天津港新纳泥区,满足各港区航道、码头建设运营维护需要。

(二)全面提升港口智慧水平

建设港口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天津港智慧专业化码头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大幅提高集装箱大型装卸设备自动化水平。建设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实施基于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生产操作系统一体化升级改造。打造5G技术应用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研发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控制系统、智能堆场车道控制系统、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规模化应用达到50辆以上。

建设港口数据信息枢纽。升级改造港口云数据中心,深化港口全媒体客服系统应用,建设运行天津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促进铁路、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等各方深度合作。拓展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应用,推行电子运单、网上结算等互联网服务,持续优化港口作业单证“无纸化”、全程服务“一站式”流程。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领先的港口智能管控中心。

(三)全面提升港口绿色水平

深化运输结构调整。落实推动天津港加快“公转铁”、“散改集”和海铁联运发展政策措施,推广钟摆式、甩挂运输等运输模式,建成“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国家和我市“双碳”工作交通运输领域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深化港口污染防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污染源治理,新增、更换大型港口作业机械、水平运输设备等优先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提高低排放港口作业机械比例。降低集疏港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比重,2023年停止国四排放标准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集疏港。严格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靠港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港作船舶低硫燃油使用率达到100%。港作船舶、企业自有船舶污染物和港区生产、生活垃圾应收尽收、依法合规处理。

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港口装卸、运输、仓储等关键环节升级改造,实现智能抑尘环保系统覆盖天津港煤码头。新改扩建码头工程(油气化工码头除外)同步设计、建设岸电设施,建立健全岸电使用制度,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达到100%,具备受电设施的船舶(液货船除外,在港口具备岸电供应能力的泊位靠泊超过3小时,且未使用有效替代措施的)100%使用岸电。开展港口码头油气回收装置的建设使用情况排查,建立管理清单,分步骤有序推进安装。

(四)增强港口国际影响力

打造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积极引入国际国内班轮公司设立航运基地,深化国际港口合作,促进港航互动合作。构建面向全球、便捷高效的集装箱运输网络,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航线,加密至东南亚、欧洲、美国、地中海等地区航班,发展双向对流的中日、中韩海运快线,强化津冀港口间干支联动,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打造东北亚集装箱转运中心。提升服务腹地能力,优化内陆营销网络,构建贯通“三北”、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腹地运输网络,扩大中欧班列国际海铁联运规模。到2025年,航线数量增加至135条,内陆物流网络覆盖国内15个省。

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港口经营许可事项办理流程,逐步推行普通货物港口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简化一体化通关流程,推广进口“两步申报”和“提前申报”通关模式,打造“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的“集疏港智慧平台+区块链”新模式,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加快推进“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海运和贸易全链条,推动运输和通关便利化、一体化。优化装卸作业流程,压缩港外停泊时间,增加船舶作业线,港口作业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健全公平、透明、合理的口岸服务收费体系,强化“阳光价格”示范作用,调整优化港口收费目录,坚决清理不合理的口岸服务收费体系,进一步降低企业港口综合物流成本。到2025年,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在全球具有明显竞争力,港口大型干线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泊船时效率达到150箱/小时。

(五)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培育航运服务生态,积极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吸引航运、物流等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加快港航信息、商贸、金融保险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建设国际航运服务聚集区。支持跨境融资租赁做大做强,发展特色航运保险业务,打造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探索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交易市场。研究实施以天津港为枢纽的启运港退税、中转集拼、保税燃供等政策。

强化港航周边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支持“邮轮旅游+”,积极开辟邮轮始发航线,提升邮轮码头综合服务功能和口岸通关环境,以邮轮物资及免税商品船供业务为突破口,加快开展东疆邮轮物资配送业务,壮大邮轮物流产业规模。拓展船舶保税业务,支持开展船舶保税维修业务,鼓励船舶维修保税仓储与保税维修联动,支持区域性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基地建设。

优化港产城空间布局。优化港城空间布局,为港口发展留足空间,实施战略留白、生态留白。科学划定港区边界,海滨大道以东重点支持航运核心功能建设,严控非航运业务发展。强化海滨大道等主要集疏运通道两侧规划管控,研究设置港城分界缓冲带,实现港城协调发展。支持港口后方关联产业发展,依托北疆、东疆、大沽口港区,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依托大沽口港区,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大港港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和石化产业聚集区;高沙岭港区预留集装箱发展空间。

(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完善公路集疏运体系。实现津石高速、塘承高速全线贯通,形成天津港通往西部、北部地区的便捷通道。规划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形成北部港区“四横三纵、北进北出、南进南出”集疏运网络。港区内建设北港路南延等工程,形成港区内南北向疏解通道。

完善铁路集疏运体系。协调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推动霸州—徐水—涞源—张家口铁路、津蓟铁路扩能改造及北延工程前期工作,打通连接西部、北部腹地的铁路动脉。推动建设汉双、汊周联络线和汊沽编组站,优化市域港口集疏运通道。建成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积极推动南疆“公转铁”配套铁路扩容等专用线建设,适时推进进港三线延伸至集装箱码头。

(七)优化升级津冀港口合作

优化津冀港口功能分工。加强与环渤海港口的协同联动,组建环渤海港口联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亚世界级港口群,天津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优化调整大宗散货运输结构,积极发展滚装和邮轮等运输功能,建设国际枢纽港,实现与环渤海港口合理分工、错位发展、高效协同。

深化津冀港口共建合作。推动津冀港口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快整合,在集装箱业务和支线运输等方面推动更深入广泛的合作,打造“海上穿梭巴士”品牌,推行环渤海内支线“天天班”服务。推进航道、锚地等深水资源共建共享。

规划还要求建设立体畅达、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

落实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加快推进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提升航空基础设施和空域保障能力,巩固提升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地位,大力推进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到2025年,区域枢纽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旅客吞吐量达到3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

重点规划建设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形成北部港区“四横三纵、北进北出、南进南出”集疏运网络

建设多式融合、效率最优的货运交通体系

按照“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空则空”的原则,建设集约高效的“海陆空”物流网络、多级便利的快递体系,形成方式多元、模式多样、灵活高效的货运服务体系。

打造高效顺畅物流网络

打造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研究设立多式联运示范区,在运单互认、“一单制”服务模式、联运组织等方面开展探索创新

建设融合创新、先进适用的智慧交通体系

智慧港口领域。建设天津港智慧专业化码头科技示范工程,以5G、卫星定位、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依托,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操作系统和港口数据信息枢纽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