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双碳”大趋势下的物流网络变迁

发布时间:2021-10-31    76 次浏览

 

导读
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密集出台,物流行业如何顺势而为?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被列为单独章节。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大的方面: 1.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2.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 3.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 碳达峰/碳中和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本文的思考点主要在于物流网络规划,简单地说:网络里面会有哪些交通工具在跑?它们怎么跑?(主要的中转节点、途经的路径)-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碳排放数量、供应链成本、用户体验等。下面列举一些初步的观察: (一)对于长途运输网络的影响 运输模式的变革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国家政策倡导“大力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来取代目前比例过高的公路运输。高速铁路的应用也是一大趋势,在民用品的运输方面,许多公司已经开始用高铁运送双11大促货物、生鲜食品等,充分利用其时效的优势。在2020年底,中国成功推出了时速350公里的货运高铁,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即使对于已有的运输方式,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所用的交通工具/设备,是否能够符合碳中和的相关要求。早在2013年,交通运输部的相关文件中就提出“交通运输能效标识制度”。这一概念在最近又再次被强调。国家最近的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提到,要“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发展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等等。至于在航空业,采用新型燃料/动力方式来减少碳排放,也已经在积极研究之中。 新型运输方式/工具,可能会给多式联运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多式联运是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组合,例如“海运+铁路运输”、“公路+铁路运输”等,而其中关键点之一就在于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在电力、氢能、天然气等能源大力推广之下,各种基础设施(站台/码头/中转站)能否很好地串联起来,会影响物流的整体效率。 (二)对于短途运输网络的影响 以城市配送为代表的短距离运输,对于物流效率和用户体验也有着重大影响。国务院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 “到2030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也是物流网络设计的一大目标。 一种思路是借助颠覆式技术,让城市交通往空中走。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方面取得研究进展([3], [4])。虽然这些“科幻”的出行方式还没到成熟落地阶段,但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出行的一大重要方向。至于用小型的物流无人机进行城市末端配送,更是巨头们角逐的焦点之所在。 对于地面交通而言,无人车在特定场景下正加速落地。为应战新冠疫情,无人配送技术在诸多地区加速落地。对于人员无法进入的小区,配送车辆可以自动把重要的生活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外卖等场景,也有公司研发"跟随式"的小车帮助小哥载货,让一线配送人员工作起来更轻松。这些车辆无疑也将是新能源应用的一大战场。 (三) 其它 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或将进入“存量时代”。对于仓库等实体资源的运营,其可能的KPI指标包括利用率(utilization)、单位运营成本、质损情况、货物处理所耗费的平均时间、按时出库的比率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运营成本和碳排放,许多实体企业会通过合作、外采等方式,更好地利用存量资源(而非盲目投资)。 相比之下,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设施涌现。如国务院行动方案所指出的“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基础设施节点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也有助于节能减排。 最后,无论是上述提到的多式联运衔接、空中交通、还是自动驾驶等等,都有赖于更高水平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新基建,给物流的“躯体”注入更多信息流“血液”。以上海为例([5]),在已经打造的宽带、5G等设施基础上,将完善城市AIoT基础设施、构建城市数据中枢系统、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赋能平台,从多方面入手打造数字化标杆城市。这无疑将给“双碳”相关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节能减碳,应该拿数据说话。数字化转型会让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变得透明,把现存的问题和可挖掘的潜力展示出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 作者 |?Victor威斯康星 来源 | 供应链4.0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推荐阅读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