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深耕航道科技的技术尖兵

发布时间:2025-10-20    214 次浏览

 

深耕航道科技的技术尖兵

在长江航道工程的建设现场,有这样一位技术尖兵:他以船舱为实验室,以设备为研究对象,将科技创新的种子深植于每一项工程实践,他就是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荆江二期Ⅰ标项目部设备部经理郑钧铭——一位用科技力量破解航道施工难题的先锋人物。自2014年投身航道事业以来,他始终扎根一线,在船舶电气管理、设备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领域屡创佳绩,用11年的坚守诠释着“科技赋能交通”的时代内涵。
从基层电工到技术管理者
翻开郑钧铭的履历,这条从基层电工到技术管理者的成长轨迹,处处镌刻着科技创新的印记。2014年8月,他以长狮1电工的身份开启职业生涯,在大连长兴岛、厦门大小嶝等项目中,开展船舶LED照明系统改造等技术革新,为船舶节能降耗开辟了新路径。
2018年起,他先后参与4500方/时和3500方/时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的监造工作,在电气系统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思维:设计的电缆行走托架解决了泥泵舱电动行车电缆保护难题,创新的摄像头伸缩基座消除了常规安装的安全隐患,这些设计至今仍在主力船舶上发挥效益。
2022年调入船舶管理中心后,郑钧铭的技术攻关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主持长鲸6轮轴发供电系统及海水冷却泵变频器改造项目,为长鲸6轮在2024年长江口施工期间节约船舶营运成本超百万元,成为“小投入实现大效益”的技术改造典范。
2024年8月调任荆江二期项目部设备部经理后,他将科技创新与工程施工深度融合,在铺排船设备管理中首创“调查-演练-替代”三位一体管理法,通过关键设备试运行、人员培训演练和故障替代方案研究,确保施工设备“挥之能战、战之能胜”。
破解技术难题的创新实践
在荆江二期航道整治工程中,郑钧铭带领团队以科技为刃,逐一破解技术瓶颈。面对铺排船绞车、吊机等电气系统突发故障,他通过程序破译与现场诊断,多次在第一时间恢复设备运行,确保七弓岭、熊家洲等工地施工进度零延误;针对绞车制动迟缓的问题,他优化设备程序,实现绞车液压马达与液压刹车的精准联动,将制动时间大幅缩短。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通信成本控制上的创新:主持的《长江口无线宽带加装服务》项目,通过卫星宽带及无线电自组网通信融合技术,实现通信宽带满足业主对船舶生产管理的需求,极大降低了船舶卫星通信费用,为长江口施工通信成本控制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产学研”融合的科技硕果
作为兼具工程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郑钧铭将一线经验转化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修船》《舰船电子工程》等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某吸盘挖泥船驾驶室控制挖泥失败故障排查处理》被行业公众号《船机帮》转载,成为业内重要技术参考。
创新成果屡获权威认可。2018年至2024年间,曾先后多次斩获公司级别QC成果奖项,并获武汉市质量协会优秀QC成果认证。2025年,斩获长江航务管理局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武汉市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二等成果、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竞赛三等成果。同时个人凭借在2025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突出表现和贡献,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标兵”称号。
在科技创新领域,他主导研发的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授权,1项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荆江二期项目部,他带领团队提出16项专利申请,其中8项已获受理。这些专利聚焦铺排船施工的痛点,从拉力检测、砼块吊架设计到钢丝绳退缆装置,完美诠释了“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创新理念。
为航道现代化注科技动能
如今的郑钧铭,依然保持着每日上船巡查设备的习惯。他穿梭于机舱湿热的空气里,倾听液压管路的震颤声,用测量仪捕捉设备运行的细微异常——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他科技创新的灵感源泉。作为副高级工程师后备人才,他正着力填补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的差距,在深水沉排施工、船舶智能管理等领域谋划新的技术突破。"让每一台设备都成为科技载体,让每一项工艺都蕴含创新智慧。"这是郑钧铭的工作信条,也是他对航道科技的庄严承诺。
从基层电工到设备部经理,从技术革新到专利发明,他用11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先锋,永远行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在长江航道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他如同一盏闪亮的“航标灯”,以科技之光照亮航道现代的巨轮破浪前行。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