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0-10-09    309 次浏览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新知图谱,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导读

供应商的绩效该怎样考核和改善?


只要是在企业做过运营,不管做采购、计划、物流、还是质量的,说起供应商考核,都能够滔滔不绝。至于怎么考核,质量(Quality)、交付(Delivery)、成本(Cost),所谓的QCD,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 但要问怎么考核,答案就很有意思了, 五花八门各种考核维度和方式都有,而其中以打分制最为常见。


类似如下这种,在QCD的基础上,各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又会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打分项。有了打分的表格,每个月月末的时候,采购、品质、相关部门聚在一起开始打分。


新知图谱,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不能说100%的公司,至少99%的公司,都会按照如下的阶段演进:


阶段1: 考核最开始的几个月里,采购组织打分会议,严格谨慎,甚至会查询订单实际的交付情况。


阶段2: 再过几个月,采购依然会组织会议,但是基本上凭借大家的感觉或者感受来一起进行打分。


阶段3: 再过一段时间,采购懒得组织会议了,月末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像审批签名一样,把除了品质表现的项目全部按照操作采购的感觉打上分,品质部分交给品质做同样的操作。


阶段4: 差不多一年左右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供应商的考核表,就像“涉密文件”一般, “普通人”就见不到了。至于分数怎么打,谁打的,无从知晓。偶尔开大会的时候,能够见上一两眼某个供应商的分数,也是比较稀罕的一件事。当然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供应商分数差不多都是90分或者95分以上。


等到了阶段4,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既不惊喜也不意外,因为已经麻木了。


当发现这种考核不管用、考核不能促进管理的时候,采购和计划会继续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追货和与供应商撕逼扯皮中。心想着还是催货这事来得实在,多充实,多接地气。


应该怎样处理?


针对供应商绩效和绩效管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对待?


虽然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供应商考核方面的尝试是失败的,是不是就真的要放弃考核呢?这就像公司管理中,KPI看起来有各种各样的弊端,可是不用KPI是不是可行呢?


其实不是KPI考核有毛病, 而是考核公式、数字来源、数字可靠性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还可能是流程问题。


回到上面的某公司考核模板中来看,最后为什么会流于形式,表面上是得不到绩效考核和管理的目的,实际上是打分基本只能靠感觉,虽然写了考核标准,可是标准里的数字从哪里来?凭证是什么?比如对QCD三个典型维度,简单问题如下。


新知图谱,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仅仅以交期为例,什么叫做逾期一天?和谁相比而逾期?今天下单,明天要求交货,或者突然要求加急交货,不能交货造成停工,也要扣分吗?


从惩罚的角度或者客户就是上帝的角度,供应商做到“有求必应”是理所应当的;而从合作的角度,此种情况下的惩罚扣分,能够真正地帮助供应商改善并且稳定绩效吗?


答案一定是:不能。 除非您对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


既然大部分公司的打分制不靠谱,那么对于公平合作关系中的供需双方来说, 交期绩效究竟该怎么考核和改善呢?


可以参考三个细分参考指标:


1、按照承诺的及时交付率。 供应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承诺何时交付,最终实际交付是否和承诺一致。


2、按照标准的及时交付率。 供应商在签商务合同时,一个合格的采购除了单价和付款周期以外,还应该约定标准交期,每一次所下订单,供应商的实际交付是否和标准交期一致。


3、按照要求的及时交付率。 不管要求多么急、多么不合理,如果实际交付能够达到要求,就是及时交付。


三个交付指标,从易到难的改善路径如下:


新知图谱, 考核供应商只凭打分?这三个指标才是关键


大部分公司对于供应商的期望和考核是最难的那个:按照“要求”交付。


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妄想一步到位的结果,就是供应商永远无法改善和提升自己的交付,然后永无止境地陷入到催货、扯皮、吵架中。


总结


我个人建议,对于供应商的绩效管理:


1、细化考核目标, 比如交期的考核,要做到上述的考核细节和维度,尽量不使用打分制,因为初期考核的目的是改善,给供应商扔个分数,供应商无法有效改善。


2、每个指标,比如质量(Quality)、交付(Delivery)、成本(Cost)等方面, 要有阶段性的改善路径,能够按照由易到难改善。


3、如果一定要进行打分,那么可以在季度或者年度考核中, 基于详细的上述绩效表现和规则定义来进行打分。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