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市场究竟在交易什么?(报告附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5 84 次浏览
# 研报解读:反脆弱性与比较优势(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该报告) 过去一年,快递市场结构发生了有限的优化(大部分源于极兔收购百世),但“供给侧改革”对快递企业的“竞争策略”产生了显著影响。“确保网络平稳运行”与“不得低 于成本经营”、“份额引导价格自律”对应于监管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带来“抢量”到“挺价”的竞争策略变化。
高频件量:疫情定方向,政策定斜率 组织能力与产能柔性 物流业的第一性原理是:基于物品的运输与仓储,解决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空间与时间上错配的难题。 因此,物流并不局限于物质的范畴,如文件类快递/动力煤列车分别是以“物流”为载体的“信息流/能量流”。而除了有限的特殊场景(如搬家服务),物流都是商流的衍生需求,即可视为分销渠道的一部分。 快递是物流业中颗粒度最小的子行业(票均重<30kg),核心功能是小件物品的分销履约(B2B/B2C/C2C)。一个简化的快递流程为:揽件=>支线运输=>中心分拨=>干线运输=>中心分拨=>支线运输=>派送,即依赖于“揽件加盟商/直营站点+总部+派件加盟商/直营站点”的三段式协作。因此,快递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对人力、运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再组织,进而实现“门到门”的物流履约。以制造业类比,直营制快递接近于“收转运派”垂直整合,加盟制快递接近于“收派两端”贴牌代工+“中转运输”自主生产。 产品结构仍以异地为主。2021 年,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 141.1 亿件,同比增长16.0%;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 920.8 亿件,同比增长 32.8%;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 21.0 亿件,同比增长 14.6%。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 13%、85%和 2%;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下降 1.6%,异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上升 1.8%,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的比重下降 0.2%。 快递行业从上世纪 90 年代发展至今,快递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牙 牙学语阶段、平台红利阶段、出清加速阶段和强监管、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处于平台红利阶段时,企业可通过粗犷经营享受行业高增长及高盈利红利,但随着头部企业借助资本扩大自身规模及成本优势,行业落后者逐渐被市场淘汰,集中度上升。展望未来,新冠疫情冲击对行业业务量造成一定影响,但疫情同样加速线上渗透率提升,行业业务量增速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长态势。但目前行业格局未稳,各家企业市占率尚未拉开明显差距,区域竞争仍然胶着,叠加疫情下顺丰、京东等企业大力度进军电商快递市场,头部竞争分化将继续进行,未来竞争点主要在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上。 从投入要素看,快递业人力(分拣操作、揽件提成、派件提成等)和运力(干线运输+支线运输)成本约占 80%,场地、设备折旧、物料等其它成本约占 20%。除土地(尤其核心城市)具备较强的稀缺性,人力、运力、设备、物料等要素的供给都是充分甚至过剩的。 因此垂直整合(直营制)具备服务优势但缺乏成本优势,也即组织成本与服务溢价的匹配是商业模型成立的前提(董中浪:2019 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以电商快递为例,不同(商品)客单价包裹对快递价格的承受力完全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形态甚至组织业态。 类比制造业,快递业的进入壁垒似乎很低: 1)物料(人力/运力等)可获得性很强; 2)生产工艺(快递流程)并不复杂; 3)大部分环节可以贴牌代工(代理加盟/资源外采)。虽然快递业“小批量试生产”的难度很低,个人就能够完成“门到门”履约(如物品捎带);难点在于“规模化生产良率管理与成本控制”,即基于海量动态需求兼顾低成本与优服务。 低估快递业务的难度: 1)快递很可能是中国最下沉的线下渠道,一线快递末端网点约 3 万(蜜雪冰城和正新鸡排门店约 2-2.5 万),员工总数约 30 万(含加盟商) 2)快递网络长期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但在时点上存在最优经济产能(短期规模不经济),需求波动且不可储存导致运营难度很大(4Q 旺季和 1Q 淡季成本都很高); 3)快递服务可视为“非标的标品”(类似的案例是生鲜零售),低毛利会显著放大服务差异与盈利差异。 疫情冲击与共识分歧 国家邮政局存在两套业务量数据源: 1)安监口径: 国家局与各快递企业总部对接的即时操作量数据; 2)统计口径: 各快递企业(揽件地加盟商+快递总部)自主申报,邮政管理机 构逐级汇总。结合“安监数据”与“统计数据”,我们将 3 月以来全国快递件量划分为五个阶段:1)3 月上旬,行业件量延续了 1-2 月的强劲增长(1-2 月/3 月上旬同比+20/+18%);2)3 月中旬至下旬,全国多地疫情恶化,行业件量持续下行;3)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行业件量见底;4)4 月中旬至 4 月底:物流保通保畅推动行业件量修复;5)4 月底以来(剔除五一及 618 扰动):行业件量窄幅波动。 对比 2020 年,两次疫情冲击的差异在于: 1)20 年疫情爆发适逢春节假期,快递员节后复工困难;22 年疫情奥密克戎传播力更强,“人物同防”冲击“揽转运派”全链路。 2)20 年疫情得到控制后,电商下沉等因素催化线上消费繁荣,快递件量快速突破疫前常态值;本次疫情缓和后,社零及电商消费表现疲软,行业件量尚未明显突破疫前常态值。 1)市场共识是快递业兼具供给弹性和需求韧性。由于人力、运力等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很强,生产流程又很快(全程时限约 2-3 天),快递业疫后供给恢复的速度强于大部分业态; 快递产品以服装、日用品、家电等为主,需求具备较强韧性,疫情后被抑制的需求存在回补可能(外卖/生鲜电商更刚性,但难以回补)。 2)市场分歧集中于宏观经济与件量增速预测。今年 4 月,实物商品网购零售额同比-5%,有统计以来首次负增长(2020?年 1-2 月同比+3%)。根据我们年初的调研,投资者对 22 年件量增速的预测高度集中在 15%附近;5月以来,部分投资者开始下调 2H22 件量增速预期,市场分歧在加大。 景气周期:竞争定方向,需求定弹性 微观供给与微观竞争 拆分电商快递 UE 模型并假设卖家付费 2.50?元/票(实际差异很大),我们估算电商快递全链路运营成本/费用/总成本/净利润 2.15/0.25/2.40/0.10?元/票(隐含净利率 4%),揽件加盟商/总部/派件加盟商盈利?0.05/0.05/0.00?元/票。 总部 UE 模型可简化为: 1)面单费=总部毛利, 2)中转费=总部干线运输成本+中心分拨成本, 3)派件费=派件加盟商收入。而对于揽件加盟商,由于总部政策成本(相当于消费品出厂价)显著高于运营成本(揽件费、支线运输、操作费等),总部政策而非加盟商物理产能才是微观供给的核心变量。 实际操作中,加盟商与总部的结算机制为先收后返、增量对赌:1)加盟商向总部预付款购买快递单号,单票价格(假设 3 元/票)>政策成本(2.1 元/票);2)总部根据加盟商指标完成情况返利(0.9 元/票),加盟商最终实际支付 2.1 元/票。快递件量是总部对加盟商的核心考核指标,超额件量给予每票返利,差额件量给予每票罚款,而长期无法完成件量考核的加盟商可能面临解约风险。由于单票罚款较重且存在解约风险,加盟商倾向于通过低价揽件甚至刷单方式完成总部指标。 经典的周期研究范式是“需求定方向,供给定弹性”,逻辑在于产能的进入和退出(供给)通常滞后于需求变化。如前文所述,快递业微观供给的核心驱动力是总部政策而非加盟商物理产能,但总部政策通常较为稳定(频繁的政策调整并不利于网络稳定)。2021 年以来,义乌等“产粮区”价格的变化表现为“政策(供给/竞争)定方向,需求定弹性”:1)社零与电商增速(需求)下行;2)加盟商物理产能短期难有显著变化(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1-2 年);3)监管介入倒逼总部政策调整,事实上发生了供给变化快于需求的现象。因此,总部产能的提前投放(阶段性过剩)并不必然加剧市场竞争。 存量竞争与增量竞争 快递业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强于普通连锁业态,但高退出成本(网络全国化)与长进攻周期(有限区域化)加剧了竞争。从中观视角,快递企业的竞争是网络的整体对抗,前半场战事胶着,后半场势如破竹。 1)网络全国化导致退出成本很高。虽然部分电商能够实现全国分仓+本地派送,但大部分中小卖家需要单点发全国的物流服务。因此,若快递加盟商因亏损退出,总部可以中止区域揽收服务,但必须维持区域派送服务(否则会严重影响全网服务品质),退出成本很高。由于局部网络停摆存在溢出效应,一旦突破临界点就很容易引发全网崩溃。 2)有限区域化导致进攻周期很长。中国电商卖家(供给)与人口(需求)地域差异导致快递业务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而同一品牌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品牌加盟商实力差异也很大。作为本地化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快递加盟商很难像酒店/零售业标准化复制,而过高的退出成本亦导致竞争胶着,拉长了进攻周期。 基于国内件均价(同城件+异地件)同比变化,我们将 2009 年以来的快递行业划分为五个竞争周期。中观快递竞争是资本进入与存量竞争的叠加,而资本进入往往加剧存量竞争。 2009 年至今,快递业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前三次以财务投资人为主,而本次以产业投资人为主。1)2011 年:韵达引入联想与复星投资;2)2013 年:中通引入红杉等投资,顺丰引入招商局等投资;3)2016-2017 年:通达系与顺丰相继借壳/IPO 上市; 4)2019-2020 年: 顺丰拓展电商件,京东拓展网络型快递业务,极兔起网起量。 前两次后发企业财务融资触发了存量竞争,发动者达到预定目标后价格快速修复。第三次财务资本进入后,二线快递退出与部分一线快递出让份额消化了价格战,竞争周期反而有所上行。本轮产业资本进入后,存量企业与新进入者进入“淘汰赛”,价格战周期拉长而烈度增强。伴随政策干预及二级市场估值下行抑制资本进入与市场竞争,我们认为本轮价格战已基本结束,2021/12 以来价格降幅已经好于长期中枢。 来源 | 华泰证券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罗戈直播推荐 ▼
本文标题:快递市场究竟在交易什么?(报告附下载)
本文链接:https://www.gjkdwl.com/news/kuaidi-3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