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宣城市多维度打造现代水运物流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22    306 次浏览

 

宣城市多维度打造现代水运物流体系

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水运以运量大、耗能小、运价低,在降低交通综合物流成本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十四五”以来,宣城市以航道提档升级为“小切口”,多维度打造现代水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水运经济“大格局”。今年1至7月,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9068万吨,货运周转量434.9亿吨公里,均居全省第二位。
水运发展,航道先行。水阳江航道从省级“二十线”航道之一提升为国家干线航道,水阳江整治项目进入国家部委关注范围,围绕水运航道、港口提级扩能,宣城市积极推进定埠港二期、月生码头、姚湾码头续建工程。以国家级航道芜申运河为核心,串联水阳江、汪联河打造“一纵两横”高效航道网,成功推动高等级航道从“零起步”到“成网运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定级航道22条、总里程423公里,已布局货运港口10个,生产性泊位40个,规划内河港区5个,千吨级泊位29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突破2600万吨。宣城港正式跻身安徽省重要港口行列,港口能级实现质的跃升。
平台建设对有效降低空载率、提升运输效率,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宣城市积极强化水运平台建设,成立长三角(宣城)水运产业服务中心,入驻苏州正沧等水运物流企业13家,今年1至7月,水运产业服务中心完成营收6.25亿元。建成全省首个水运货运网络平台——宣城船邦水运平台,实现船舶货物“信息在线匹配,交易在线结算”,平均为企业降低成本10%,累计完成订单总金额超15亿元,纳税金额7800万元,实现降本5200余万元,为构建宣城市“陆海一体”数字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聚焦水运结构优化转型、绿色低碳节能发展,宣城市积极推进港口、航道、船舶绿色化,支持企业开展新能源船舶技术和服务研究,加快推进内河智能船舶产学研全链条绿色发展,扩大新能源技术在设备更新上的运用,降低整体水运运输成本。优化港口用能结构,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加强码头绿色改扩建,开展多种船型新能源改造,加快建设新能源船舶充电桩,确保“一泊位一岸电”。1至7月,全市使用岸电1808.85度,同比增长45%。
水运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必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塑造宣城市“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新高地。据悉,面向“十五五”,宣城市计划进一步拓展高等级航道里程至100公里,千吨级泊位达40个,港口吞吐量达2000万吨。同时加快智慧物流建设,重点推动“水陆港”三位一体综合运输系统建设和(近)零碳码头试点,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智能化载具等先进装备,进一步压降联运成本,提升全链条服务水平。(陈静 全媒体记者 徐文宣)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