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金华建强陆港枢纽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

发布时间:2025-09-15    9 次浏览

 

金华建强陆港枢纽打造高能级开放强市

2025年1—8月,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开行超2100列,同比增长16.7%;全市海铁联运集装箱运输量超28万标箱,同比增长17.8%,居长三角前列;全市完成内河港口吞吐量296万吨,同比增长27%……一连串跳动的数字,正是金华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陆港枢纽建设的生动缩影和阶段性成效。
地处“浙江之心”,金华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主枢纽”定位,锚定“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目标,加快建设核心竞争力强、基础支撑力强、集聚带动力强、开放融通力强的国际陆港枢纽,为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添能助力。
建强平台 提升枢纽地位
9月4日,金华市正式公布《金华国际陆港枢纽专项规划(2024—2035年)》,目标打造“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国家枢纽经济区。《规划》提出以“一轴两核四组团多节点”为框架,搭建铁海空公一体的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全面提升金华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提升枢纽地位,关键在建强枢纽平台。2025年1月,金华(义乌)获批成为全国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金华市全面落实中欧班列“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统筹推进大规模“硬建设”和高水平“软建设”,着力提升“集结、集散、集聚、集成”功能,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快建快落快用。
华东国际联运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项目是中欧班列增点扩线的核心项目,用地面积约3438亩,总投资106亿元,包括杨梅塘铁路货运中心配套设施、港务区枢纽集疏运道路建设工程、涉铁节点等13个子项目。
“目前共有500多名工人、100多台机械车辆分散在各个工地,全力以赴抢抓施工进度。”华东国际联运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苏占跃说,未来这里将与金华南货场整合为华东最大铁路货站,年运力达6000列,成为联通欧亚的黄金通道。
与热火朝天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项目工程相呼应,兰溪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该项目是浙江省“千项万亿”“交通强省”项目,也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于2024年开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铁路专用线工程和方村作业区码头工程两部分。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构建以水运为基础支撑,铁路、公路货运体系高效衔接的现代化综合多式联运枢纽港,进一步提升浙中腹地综合运输能力,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
2025年以来,金华市县联动谋划推进重大项目157个,推动国际陆港枢纽全面成势。国际陆港枢纽支撑项目方面,金华国际陆港牵引性工程——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已完成形象进度33.5%,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一期工程(义乌苏溪集装箱办理站)已建成投用,基本实现每日发运3到4对列车;义龙庆高速金华段计划9月底开工建设,金温货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已编制完成可研和各项专题研究;中欧班列义乌国际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完成形象进度31.78%,稳步推进中哈、中俄、中越等“两国双园”项目合作,投用华东国际联运港智慧物流园。
更大的平台承接更大的市场。在“世界超市”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以东,义乌第六代市场核心标志项目——全球数贸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该项目涵盖市场、商务写字楼、商业街区、公寓和数字大脑五大功能板块,市场板块预计2025年10月开业。
“新市场将在义乌市场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球数贸中心聚焦新行业,主要面向全国产业基地、异地市场,预计增量市场经营主体占比80%左右。
扩大开放 增强辐射能力
阿塞拜疆当地时间9月9日,一列满载100标箱浙江制造的五金工具、日用百货、染色布、电器元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中国·义乌—阿塞拜疆·巴库)跨越山海,缓缓驶入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阿普歇伦车站。
2025年是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开通5周年。5年来,跨里海班列保持着每周1列以上常态化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237列,运送货物19470标箱,货值达6.52亿美元,为推动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贸易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华(义乌)是浙江中欧班列始发地。近年来,金华市不断推进“增网拓点”行动,通过设立集散中心、物流分拨点、海外仓,参与跨“两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组建境外运营平台公司,建立共建共享海外仓机制,推动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升级。
截至目前,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建成境外物流分拨中心5个,运营线路达26条,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达境外站点100个以上,欧亚大陆物流服务网络越织越密,线条覆盖面居全国前列。
一条条顺畅通道,一个个物流站点,让货物流动更高效。金华市深入推进“班列+多式联运”,深化陆港、海港(宁波港)、空港、数贸港“四港”联动,推动金华(义乌)铁路场站与公路、水路、航空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持续增强辐射能力。
内贸班列进一步拓展集货腹地。常态开行长三角高铁快运班列、长三角与珠三角铁路快捷物流班列,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都市区、西部陆海型通道等枢纽区域合作,链接经营主体,推动“以价换量,量价齐增”。目前,金华市班列货源覆盖国内15个省市,布局省内外网点超20个,发展货运代理30余家。
海铁联运拓宽东向出海通道。优化“4点3向8线”海铁联运布局,联通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及温州港,推动全市海铁联运站点从单点向多点、省内向省外拓展,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据统计,2022年以来,宁波、金华两市完成海铁联运量近400万标箱,金华—宁波海铁联运专列货运量占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量比重近20%。
内河航运打通向北通道。打造钱塘江、金华江Y型千吨级航道主骨架,不断加快兰溪女埠作业区、婺城乾西作业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港六区、多点联动”现代化内河港口体系。目前,金华市在新开辟3条港口航线的基础上,不断加密“金华—乍浦”“金华—太仓”等班轮运输频次。
如今,金华已形成“东联西进北上南出”开放格局:向西依陆出境,通过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依港出海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北,货物经铁路到蒙古和俄罗斯;向南,走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经印度到非洲。
创新模式 增添发展动能
在加快推进大规模“硬建设”的同时,金华通过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扩面提升、物权化改革、落地“先查验后装运”集拼仓监管模式、“数智监管”全程可溯等制度创新,持续推进高水平“软建设”,助力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际陆港枢纽。
5月18日,义乌至迪拜出口货物“铁海快线+中东快航”“双快”物流模式首发。该模式突破传统物流企业单一运输服务功能局限,创新“分段双清+全链条服务”功能,构建“义乌集货+宁波出运+迪拜分拨”的高效物流服务枢纽网络,运输时效缩短5天,物流成本降低18%。
作为一个不沿海不临边的设区市,金华着力打造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全面落地船务、关务、港务、信息和管理一体化发展,实现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以6月份启用的苏溪集装箱办理站为例,该办理站将海港功能前置到内陆的铁路场站,进入该站相当于进入宁波舟山港。这样一来,企业通关时间将在预放行、预配载等口岸手续同步办理下大幅缩短50%,高效衔接国际船期。
“这些便利化的举措,让企业享受到了家门口就是出海口的便利。”义乌越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巫胜君表示,货物出口物流效率提升10%左右,每个集装箱物流费用降低200元到300元。
自2023年被列入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城市后,金华全力推动试点政策落地、扩面。试点前,出口企业需将货物运输到出境口岸,并办结海关手续,才能向税务部门申请退税。试点后,出口货物在华东国际联运港、义乌国际陆港铁路场站完成出口申报并放行,企业凭启运港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即可向税务部门办理退税手续。
聚焦降本增效,金华市创新落地“先查验后装运”集拼仓监管模式,实现“一柜多票”组合申报、“数智监管”全程可溯,物流效率提升25%;创新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出“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全程物流模式(CCA模式),实现出口货物“一次保险、全程责任”;深化国家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推动中欧、海铁班列数据与省“四港联动”云平台信息共享,通关效率提升20%以上。
作为外贸大市,金华把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作为“稳拓调优”的重要抓手,目前共复制推广251项国家改革试点经验,涌现106个全国或全省的“首单”“首例”“首家”,3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9项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38项成果入选省级最佳制度创新案例。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金华市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能级进一步跃升。2025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其中出口2385.0亿元,增长15.9%;进口214.8亿元,增长128.5%。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