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金融创新,疏通跨境资金“大动脉”

发布时间:2025-09-11    267 次浏览

 

金融创新,疏通跨境资金“大动脉”

南疆国门城市崇左,中国银行崇左分行一笔金额为2.02亿元的基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货物贸易结算业务近日成功落地,当地一家铜业企业支付的境外货款瞬时到账。
“过去,办理一单跨境汇款业务像跑一场马拉松,而现在如同乘上高铁一般快捷。这项创新业务让我们快速锁定交易,增强供应链话语权。”这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感慨道。
企业的获得感,源于一条更加畅通的跨境资金流通大动脉。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战略的叠加效应,深入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积极探索跨境金融合作新模式,为广西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与东盟互联互通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深化制度创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今年3月,柳州市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面临欧元应收账款形成的汇率风险敞口。就在企业焦灼之际,利好政策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在广西等16个省区市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统筹使用。
新政出台后,工行柳州分行依托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创新设计“外债融资+币种闭环”方案,使外债负债与应收账款资产实现币种、金额、期限三重精准匹配,覆盖了原有风险敞口。“本笔业务的核心突破在于运用负债端匹配资产端的自然对冲模式,创新的措施为制造业企业化解大额、长周期跨境收汇风险提供了可复制的轻量化解决方案。”工行广西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严经理说。
深耕数字金融,解决外贸企业痛点。
长期以来,外贸行业海运费交易流程中存在着业务笔数多、金额小、手续繁琐等难题。梧州启航国际货代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我们办理运费支付要往返银行提供材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严重影响结算的时效性。”
为解决困扰企业多时的痛点问题,交通银行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东盟航运金融服务方案。其中,“航运管家(中远版)”服务可通过AI引擎秒级解析收付款信息,实现电子发票实时推送、支付购汇一站办理、本外币运费一键支付。
“现在运费支付业务办理时间缩短到5分钟,十分便捷。”陈先生告诉记者,近期,公司还将通过交银航贸通平台申请一笔外贸快贷和外汇套保组合业务,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汇率波动”等难题。
一项项改革创新政策落地实施,让广西建设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的含“金”量持续提升,并日渐成为涉外金融“政策最惠区”和“服务最优区”。
在钦州,广西雅保锂业有限公司为进行项目技术改造,急需境外股东增资以保障资金需求。中国银行钦州分行“汇小二”外汇金融服务队立即为企业量身定制一站式服务,启动线上预审机制提前完成材料规范化审核,大幅提升现场核验环节的办事效率,1.6亿美元的境外股东增资高效落地。
今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钦州市分局组织辖内银行机构深入推进“汇小二”跨境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2025年1—7月,钦州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9家,境外汇入资本金同比增长8.9倍。
两组数据,见证广西立足金融开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5年上半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创历史新高,达4420亿元,同比增长30%,稳居全国西部省区和边境省区第一;全区涉外收支总量达339.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三。
今年前7月,广西一般贸易进出口近2000亿元,加工贸易、互市落地加工快速增长,东盟继续保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保持优异成绩,需要不懈努力。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优化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水平,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记者 谭卓雯)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