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跨境物流商品一件收200美元关税,直邮美国历史终结?

发布时间:2025-09-19    20 次浏览

 

跨境物流商品一件收200美元关税,直邮美国历史终结?

距离美国终止全球所有国家小额包裹关税免征政策已有半月,据悉国内现在发往美国的直邮包裹每件征收200美元关税,这对全球经济、各行各业的影响到底多大?

01 美小额关税免征终止,谁最受伤?

先来看下这件事的历史脉络。

美国小额包裹免税历史由来已久。193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对低价值包裹实行关税豁免。2016年,美国国会将小额免税的最低额度从200美元提高至800美元。政策运行超80年。

但2024年,进入美国的小额免税包裹超过了13.6亿个,总价值在646亿美元。这相较10年前增长10倍。今年2月,小包裹数量进一步增加,美国海关每天处理量达到约400万个。

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很多人认为,Shein、Temu等电商平台依靠这个政策获利。但美国繁荣联盟认为,实际上,美国的亚马逊、沃尔玛等电商巨头从中获益最大。

美国方面一方面希望加关税创收,另一方面认为取消免税政策可以堵住毒品走私,有美国官员认为毒品通过海外小包裹流入。

因此,今年5月,美国就终止了对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再到8月29日,美国终止全球所有国家的“最低免税限额”政策。这政策一出,看一下各方反应:

先是截止到8月29日政策发布当天,累计88家邮政运营商通知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已暂停部分或全部发往美国的邮政业务。

之后是万国邮政联盟推出面向零售商和其他客户的到岸成本计算软件,以方便邮政公司计算并向原产地客户收取所需的关税。值得关注是全球仅有12家邮政企业拥有符合资格能做包裹代缴关税。

第三是航空公司和运输紧急发言称,他们只负责运货,不承担收税责任。

此外,面向美国电商平台的线上商品预期涨价。比如亚马逊平台上,服装、珠宝等930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29%,Temu和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向上调价。耶鲁大学研究显示,美国家庭每年将因此多支出2400美元。

受此影响,Temu已缩减平台SKU90%至4000万,并降低美区业务权重以控制损失;第二季度,Temu月活用户下跌51%,Shein跌12%。

从这些反应可以看出来,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跨境物流、全球电商平台以及美国当地消费者,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消费者。

02 包裹量暴跌超80%,国内一件商品交税200美元

而经过这么久的外界反应,美国小额包裹关税免征政策终止开始,影响立竿见影。仅仅政策实施当天,192个成员国寄往美国的包裹数量相较前一周当天大降81%。

这些商品原先的关税均是0,现在至少10%,拉高了整体供应链成本。

不少人好奇具体关税收费是怎样的,针对中国的商品收税几何?

根据美国的行政令,国际邮政货物有两种纳税方式:

一种是按照产品原产国适用的“对等关税”税率征收从价税;

一种是对有包装的商品可以“对等关税”,税率不同征收从量税。关税税率低于16%的每件征收80美元关税,代表国家有英国、欧盟等;关税税率在16%—25%之间的每件征收160美元,代表国家有印尼、越南等;关税税率在25%以上的每件征收200美元,代表国家有中国、印度、巴西、加拿大等。

而价值低于100美元的文件、礼品等个人包裹或可豁免。

这里面还有细节,因为担心政策冲击,美方设立了6个月的过渡期。目前基本都是从量税,但到2026年2月28日,其要求全面改为依货物申报价值征收从价税。

简单来讲,中国国内运输过去的直邮小包,现在不管你价值几何,一件交200美元关税。说实话,不少商品可能售价都没200美元,但现在政策一出,税比商品还贵,等于说专门做低价的跨境电商在美国市场基本没有活路。

03 跨境物流转向海外仓,跨境商家走向品质化

而这种变化传导到各类相关服务上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影响物流企业的报价,航线资源的分配,影响保险、融资、信息服务等成本。

先看物流变化,首当其冲长期支撑跨境电商的主要模式之一“直邮小包”急转直下。

其次,各大航运公司涨价。简单看这次的美国小额包裹免税终止政策似乎只针对关税,事实上对于未来进入美国境内的商品还将牵扯更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而且需要填报更为详细的产品来源信息、证明等材料,成本直线上升。

联合包裹就宣布,自9月28日起至次年1月17日,将对住宅配送服务、次日达航空件、超大尺寸包裹及高货量托运商额外收费。

再者物流时效也会变长。有消息称,欧洲相关邮政到美的直邮小包时效已经从7—10天拉长到20天以上。

其次是对全球商家的影响,尤其是对POP卖家和全托管模式,物流成本直线上升。低价走量行不通了。时效与物流成本增加。价格优势减弱,订单量下滑,选品开始变化。

有商家表示,自家某个畅销商品平均单价在40美元,新增关税+保管费用在12—25美元,终端售价需要上涨30%—60%,那在同类商品中就丧失了竞争力。

根据相关消息,义乌、深圳等产业带大量中小卖家已经暂停接单。今年7月中国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向美国出口小包裹价值同比下降43%至10亿美元。

整体商家开始转向。转的什么方向呢?

物流选择转向海外仓和FBA模式。

根据跨境领域资深从业人员的说法,在没有取消政策之前,每天通过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直邮进入美国的包裹在300万单左右,也就是说直邮是之前的主流。

到今年5月美国正式取消对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导致入美小包裹订单量巨变,这种货量变化在中美航线包机市场变化中有所体现,航空公司取消了不少美线航班,主流快递公司同时取消了大量美线全货机计划。据悉,今年第二季度的入美免税小额包裹跌幅高达50%左右。

目前进入美国市场的跨境订单包括海外仓+跨境直邮模式预估在600万单/天,由此计算,当前海外仓日均的订单量达到300—400万单,海外仓模式取代了原先直邮的地位。

因此,在美国正式终止针对所有国家的“最低免税限额”政策之前,全球商家已经吸取了中国商家做法,提前在美国建立了仓库用以缓冲冲击。通过“国内集货→海外仓备货→本地派送”模式,卖家可规避直邮关税,同时将配送时效压缩至2-3天。

此外,跨境商家原先单打独斗,自己找物流、货代,现在越来越依靠大平台。

比如一位深圳的跨境电商商家,从今年5月开始,就给商品涨价40%到60%,导致整体销售额下降20%,而且海外仓费用自己也承担不起,最后选择抱平台大腿,选择亚马逊、Temu等的履约模式运送货物。

据悉,Temu的“半托管”模式走得也是海外仓路线,通过招募卖家入驻海外仓,平台提供流量支持,卖家负责本地履约,当前应对政策的新变化作用明显。

另一个转向是经营理念转变。

虽说小包裹免税是全球跨境电商发展极大优势,但美国新政的实施显然关闭了这种上升通道。

并且根据某美国高级官员说的:“这是一个永久性变化,任何为可靠贸易伙伴国家恢复豁免的努力注定失败”。

如果这种变化不可逆,未来跨境商家要如何深耕美国市场?短期来看,平台的关税预付模式、海外仓模式等都能帮助商家渡过缓冲期。

但长期来看,商家没了直邮红利,对于高附加值、选品的重视程度会加强,这或许意味着跨境电商下一步将走向合规、品质化、高附加值的竞争时代。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