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破局者登场!中国造船传奇老将任元林再次出手!

发布时间:2025-10-03    10 次浏览

 

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但中国造船业传奇老将任元林的商业雄心却未有丝毫迟暮之态。他依旧行走在资本与产业的最前线,如今正把触角从船台延伸至更广阔的商业疆域。
破局者登场:任元林再次“出手”
 
2025年9月30日,一则资本市场的重磅消息在航运与新能源材料两大圈层同时引爆:扬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扬子江金控”,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集团”)欣然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江苏新扬子商贸有限公司(“新扬子商贸”),联合厦门 TCL 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战略投资者(统称“联合体”),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签署《重整投资协议》(“协议”),取得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杉杉股份”,股票代码 600884.SS)23.36%的有效表决权,主导公司的重整工作。
 

整个重整将分阶段推进:首先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其次通过与服务信托合作设立合伙企业进行收购,最后通过受托方式行使卖方保留股份的表决权。重整完成后,扬子江金控将受托行使 23.36%的表决权,扬子江金控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任元林将成为杉杉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作为初始股权投资的一部分,扬子江金控与部分战略投资者将以每股人民币 11.44 元的价格,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宁波朋泽有限公司收购 223,311,200 股杉杉股份,合计占杉杉股份 9.93%的股权。其中集团出资人民币 10.22 亿元,占比 40%。该收购价格较 2025 年 9 月 30 日杉杉股份收盘价人民币 15.90 元折让 28%。此外,厦门 TCL产业投资有限公司(TCL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股票代码:000100.SZ)将收购 43,700,900 股杉杉股份(占 1.94%股权)。
 

 
表面看,这是一次资本运作。但放在当下的宏观背景中,却远不止如此。它既是民营企业破产重整的现实案例,也是中国制造业新旧动能切换中的关键一步,更是资本如何在产业剧变中寻找机会的生动注脚。
 
“民企转型教科书”的坠落
 
要理解这场收购的意义,必须先回溯杉杉股份的轨迹。
 
杉杉股份成立于1992年,最初以西服服装起家,曾喊出“中国西服第一品牌”的口号。1996年登陆A股,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第一股。彼时的郑永刚,凭借一句“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让品牌家喻户晓,风头无两。
 
然而郑永刚并不满足于西服。他敏锐地押注新能源材料:在外界普遍不解时,大胆切入锂电池负极材料,最终赌对了方向。此后又以高举高打的方式,斥资11亿美元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一度登顶全球偏光片龙头。
杉杉股份创始人郑永刚2021年,杉杉股份业绩巅峰,营收突破200亿,净利润暴涨至33亿元,堪称“民企转型典范”。然而辉煌背后,早已埋下隐患:
 
1.偏光片业务受消费电子周期拖累,产能过剩,成为资金黑洞;
2.“短贷长投”模式积累了高杠杆风险,现金流持续紧张;
3.巨额扩张叠加外部环境收缩,企业步入资金危机。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2月,创始人郑永刚突发心脏病离世,年仅65岁。没有遗嘱、没有清晰的传承安排,企业权力瞬间真空。继子郑驹与遗孀周婷的争夺,将企业彻底拖入内耗泥潭。
 

 
从2023年到2024年,杉杉股份市值蒸发超200亿,业绩首次巨亏,负债高企,被迫进入破产重整。宁波中院的司法拍卖,将郑驹手中最后的181万股清空,这位“90后接班人”也因此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家族彻底失去了对杉杉的控制权。
 
这场由“无遗嘱”引爆的家族战争,成为中国民企传承危机的又一警示案例。数据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将有300万家民企进入代际更替,而像杉杉这样因传承失序而坠落的案例,很可能并非个例。
 
扬子江金控的“产业再造”野心
 
那么,为什么是任元林?
 
任元林的造船事业已经登顶——扬子江船业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集团,更是全球船舶制造业的头部玩家。过去二十年,他凭借稳健的财务和前瞻的战略判断,将扬子江打造成中资船企中最具国际化气质的一极。
 

但资本的眼光不会停留在单一行业。2025年,任元林掌控的扬子江金控坐拥200亿现金储备,新加坡金融市场却对“金融公司”估值偏低。任元林很清楚,如果要提升资本市场的认可度,就必须“从虚到实”,寻找一个能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落点。
 
任元林在本次交易中的评论,向外界传递出递出清晰信号:这场收购不仅是一笔资本操作,更是一次关乎扬子江金控战略转型的关键布局。
 
任元林表示,此次股权投资是集团在中国经济逐步复苏背景下,充分发挥雄厚现金储备,投向优质企业的战略举措。这与我们一贯的投资理念高度契合,即支持那些具有坚实业务基础、成熟市场地位和稳固产业合作关系,但需要新增资本以释放增长潜力或完成重整的企业,而这正是我们具备丰富经验的领域。凭借集团在中国大陆与新加坡的布局,我们将继续积极把握优质投资机会,强化核心投资组合,致力于有效配置现金储备,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回报。
 

杉杉股份恰好为扬子江金控提供了一个切入实业的窗口。
 
从产业逻辑看,杉杉的锂电负极材料业务处于全球产业链核心,中国占据70%的全球产能,需求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的背景下仍高速增长,而偏光片业务虽陷入周期低谷,但其战略意义在于突破日韩垄断,具备长期价值。
 
从资本逻辑看,杉杉股价在债务危机下跌至低位,本次交易折价28%,为典型的“低位入场”。通过法院重整,联合体可获得相对清晰的治理权,不必背负全部历史包袱。
 

任元林的算盘很清晰:以金融资本为杠杆撬动产业升级,把扬子江金控塑造成“金融+实业”双轮驱动的平台。
 
在接受《海运圈聚焦》独家专访时,他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路——如果此次收购能够成功,扬子江金控将在现有海事板块之外,再添一个重量级的实体产业板块——杉杉。这不仅意味着公司定位的重大调整,更标志着其将从金融控股平台加速迈向实体产业深度转型。
 
在任元林看来,这背后还有资本市场的现实考量:新加坡投资者对深耕实体经济的企业则更加看重。因此,这场收购既是产业逻辑下的主动选择,也是资本战略上的必然落子。
 
多方共赢:资本联合体的深层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任元林并非独自出手,而是与TCL产业投资和中国东方资产携手。
 
TCL的动机非常清晰:杉杉的偏光片是TCL显示面板业务的重要供应链环节。对于全球第二大电视品牌来说,确保核心材料供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此次入局,本质上是一次产业链纵向整合。
 

中国东方资产的角色,则凸显政策意味。作为中央金融企业,东方资产长期承担不良资产管理与纾困职能。杉杉的债务包袱沉重,东方资产的参与,不仅意味着资金支持,也代表监管层对这一重整项目的认可。
 
三方联合,形成了“产业+资本+政策”的组合拳。对于陷入深渊的杉杉来说,这是最后也是唯一的翻盘机会。
 

当家族逐渐淡出,产业资本接管,杉杉正式进入“后家族时代”。任元林的入局,意味着企业的未来将更多依赖市场化、职业化的治理,而不再受限于家族纠葛。
 
对航运业而言,这笔收购也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长期以来,航运与造船企业的资本运作往往局限于本行业:造船企业扩产,航运公司收购船队。但随着绿色转型与能源变革的到来,单一行业的增长空间正在受限。
 
任元林的跨界,正是航运资本寻找新增长点的缩影。新能源产业链与航运有天然的交集:锂电材料运输需求庞大,未来可能成为航运市场的新增长极;航运业自身的脱碳转型,也需要与新能源材料、储能技术形成协同;
 
 

换句话说,任元林并不是“盲目跨界”,而是以航运资本为起点,向能源新基建延伸。这是一种符合产业逻辑的扩张,而非纯粹的财务投资。
 
从杉杉的坠落,到任元林的接手,这是一场关于资本、传承与产业的多重叠合故事。
 
对杉杉而言,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但能否走出债务泥潭,还取决于重整能否落地,以及新管理层能否重建市场信心。
 
 

 
对任元林而言,这是一次战略豪赌:一旦成功,则扬子江金控将在新能源材料赛道站稳脚跟,完成“从金融到实业”的转型;
 
对中国民企而言,这是一面镜子。家族企业的传承困局、产业资本的介入逻辑、政策与市场的博弈,都在杉杉的剧本中得到浓缩。
 
黄浦江畔,杉杉大厦依然伫立。但它象征的,不再是单一企业的辉煌,而是中国民营经济转型阵痛的缩影。而在长江边,任元林的棋局才刚刚展开。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