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严管“冷链”:冷链物流“闭环”尚需时间 操作标准亟待出台

发布时间:2020-11-12    501 次浏览

 

11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的风险。


天津市疾控中心11月10日发布消息称,当日上午10时许,在全市冷链从业人员和冷冻货品核酸检测“两个全覆盖”排查中发现,滨海新区东疆港一名冷链从业人员咽拭子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此前,疫情通过冷链输入的案例,已出现多起。青岛、天津等地接连从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中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样本,两地出现的本地确诊病例也均为冷链装卸工人。


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操作标准亟待出台,行业或将面临重新洗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为应对疫情,国内冷链行业此前已进行过一些调整,国务院此次印发的方案更加细化了冷链消毒工作规范,从日期、人员、地点到消毒对象都有清楚规定,甚至还限制了消毒器的名称,并要求相关资料和记录至少保留两年,为防止秋冬季到来后疫情的二次爆发进行准备。


面对细致的工作要求,秦玉鸣坦言,目前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但整体问题不大。由于我国进口总量大,细致的全面消杀势必会降低通关效率,提升企业成本,且现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还未全部打通,要做到“闭环”还需要一定时间。


通常来讲,食品生产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也就是产业链的“链主”,需要对委托的物流企业进行考核监管。但在进口食品领域,生产企业的话语权弱,采购方占主导地位,秦玉鸣建议,比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这些企业就应该承担起“链主”的责任。“链主”企业牵头,其他各企业系统填报,实现“闭环管控可追溯”的难度不大。


《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影响不仅在于食品安全领域,还有可能推动整个冷链行业的快速整合和发展。秦玉鸣指出,中国的冷链链条很长,其中牵涉的企业众多,且目前整个行业呈现出小、散、乱的特点,新方案包括“闭环管控可追溯”在内各项要求客观上会淘汰掉一部分中小型冷链企业,促使行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向大型企业集中,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有网友关心,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展开后,进口冷链食品是否会因为成本上升而价格上涨,对此,秦玉鸣回应道,目前通关环节是由国家海关承担费用的。进行大规模细致消杀的成本由于计算口径还不一致,较难估量,大致一箱需要几百元。


最近,秦玉鸣所在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正准备联合疾控中心以及国内消毒方面的专家,为行业制定一份具体的操作指南。


面对有可能带来“危险”的冷链,有消费者发出疑问:冷链,我们不要行不行?对此,秦玉鸣回应称:“我们的生活中肯定是离不开冷链的。”目前我国进口食品以肉类、水果、海产品为主,2018年,我国进口冷链食品的规模是4800亿,2019年增至7000亿,国内的产量供应无法满足目前的消费量,因此,把“冷链”断掉的是不太可能的,秦玉鸣说。


今年9、10月,青岛冷链环节出现了装卸工人被感染的病例。青岛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冷链管控部副部长、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副巡视员贾云春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青岛在冷链环节出现病例后,采取了对所有进口冷链产品每件必检的措施,对在港口等口岸区域和冷库等场所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装卸、搬运、运输等工作的人员,每3至5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贾云春说,为了全面防控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风险,青岛市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对拟进入青岛市批发零售环节的进口动物和海产品设立集中监管仓,对产品的外包装进行集中消杀和核酸检测;二是对运往生产加工企业的进口冻肉和海产品,要求生产加工企业开启集装箱时,对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并进行核酸检测。三是对拟销往青岛市、运往冷库暂存的进口动物和海产品,要求开启集装箱,对产品外包装全面消毒,经核酸检测后方能入库。也就是说,对于进口的肉类和海产品,无论进入哪个环节,都要求实行开箱必消毒,开箱必检测。集中监管仓从10月30号开始,到目前已运行了10余天。青岛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冷链管控部还向生产加工企业派驻了驻场监管员,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培训。


从青岛港进口冷链食品的量上来讲,今年还是增长,受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不大,贾云春说。


柳世亮是宁波一家进口冷链食品龙头企业的副总经理,他所在的浙江蓝雪食品有限公司除了进口水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还向海关提供核酸检测的场地。  


柳世亮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以前主要是依靠海关进行进口冷链食品的消毒和检测工作,但国务院的新方案发布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要求企业在后续的环节中也进行预防性的全面消杀,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将大大提高。


其实在这之前,公司就已经在货物的消杀和人员的保障方面投入了不少成本。接触冷链外包装的专项人员要配备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每次工作结束后都要销毁换新,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柳世亮说,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费用增加的问题,而是市场的消费信心丧失了。消费者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接受度下降,对企业来说压力很大。虽然今年公司原料进口的量并未减少,但由于销量下降,流转变慢,库存积压,柳世亮表示明年可能会对进口量进行调整。


“希望国家能多一些正面引导。”柳世亮说,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难题,仅仅由企业为产品安全拍胸脯保证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媒体进行正面引导,让消费者了解消杀的过程,恢复对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保障的信心。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