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硬联通”筑基 “软服务”畅链 福州港江阴港区国际枢纽能级跃升

发布时间:2025-08-05    154 次浏览

 

福清新闻网8月5日讯  7月28日,海杰航运地中海航线班轮“利雅得穆卡布”与中远海运东南亚航线班轮“萨凡纳”同日成功首靠。两艘巨轮相继靠泊,标志着江阴港区在一天之内增添两条重要国际通道,其作为“海丝”门户的吸引力与枢纽功能实现跃升。
两艘国际航线船舶同日首靠江阴港区,正是基于这里得天独厚的综合枢纽优势:连片开发的深水岸线为巨轮靠泊提供了硬件支撑,高效协同的海铁联运系统打通了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连接广阔腹地的强大经济网络则为港口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作为福建省核心集装箱枢纽之一,江阴港区已成为辐射福建及内陆腹地不可或缺的出海门户。今年以来,江阴港区国际航线吸引力持续增强,累计8艘次外贸加班船靠泊作业,新增集装箱吞吐量3.14万标箱,为福建省及周边区域外贸企业构建起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的出海通道,有效拓展了港口腹地辐射范围与服务能级。
重量级船舶的常态化、多元化靠泊,不仅带来了显著的吞吐增量,更将持续吸引国际航运巨头在港区拓展国际中转等高附加值业务,推动福州港更加深度融入全球航运体系。这一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近年来福州港江阴港区紧扣国际深水大港建设目标,在枢纽建设、多式联运、智慧绿色、港产融合等领域不断取得的标志性进展。据统计,今年1—6月,江阴港区完成港航投资7.27亿元,超序时进度6.93个百分点;货物吞吐量达246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5万标箱,海铁联运、散改集业务同比增幅均超13%,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连片泊位筑造起坚实的枢纽基底。其中,6—7号泊位扩能工程一期正式投用后,1—7号泊位形成全省最大连片集装箱码头区;28—29号液体散货码头等5个泊位同步推进,港区集疏运能力加速升级。在港产城融合攻坚中,江阴港区全力保障壁头作业区28—29号液体码头建设,服务万华化学等临港企业产能释放,上半年助力腹地企业出口国产汽车970辆、108米超长风叶8片,融港码头首迎外贸风电设备船靠泊。截至目前,港区规划建设29个码头50个泊位,已建成运营14个码头24个泊位,包括9个集装箱码头、4个化工码头、1个散货码头;正在建设5个码头;待开发建设的还有10个码头21个泊位。
多式联运聚链成网,为“枢纽经济”注入强劲活力。全国铁路首列“一单制”多式联运班列抵港直装,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物流模式突破;福建省首个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成立,标志着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一体化运营正式开通,迈出了港口与铁路联运无缝衔接、场站资源高效共享共用的关键一步。这些多式联运创新举措,释放了港口、铁路场站效能,深化了集装箱铁路与港口堆场共享模式,区内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与航线、铁路、公路的多式联运体系。在航线方面,已吸引中远海、地中海等50家船公司落户,开通内外贸航线56条。在铁路方面,先后开通中欧、中老、中亚班列,配套有2200亩的集装箱作业场和铁路物流货场,同时设置海关特殊监管场所。依托临港铁路和港口资源优势,闽北、江西等内陆地区市场不断拓展,成功争揽粮食、矿产、建筑原料、日用品、贵金属、农业肥料等内陆货源,实现海铁联运站点闽北、江西区域全覆盖,加强了福州港与内陆地区的互联互通。此外,借力招商推介活动,中东航线及东南亚直航航线顺利开通,近洋网络持续加密。
智慧绿色双轮驱动,重塑港口发展基因。当前,福州港江阴港区乘着智慧“东风”,加快智慧码头建设步伐,推动港口向技术变革、效率变革的模式迁移,打造“第二增长极”。仅今年,就完成了全省首台IGV自动化运输车到港调试,安装4台自动化轨道吊,实现远程操控、人机分离,在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强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岸电使用量同比激增37.48%达23.64万度,新港国际283.8kWp光伏车棚并网发电,绿色发展标杆再攀新高;冷藏集装箱智能巡检系统上线,危货与冷藏箱混堆技术填补行业空白,投入4895万元实施8项智能化安防工程。
优质服务攻坚,厚植港航发展沃土,港航生态持续优化。港区建成3座“茉莉休憩”司机驿站,开通全省首条船员免费转运专线,10家主要码头企业完成统一福州港标识设置;积极服务区域经济与辖区企业发展需求,形成《壮大集装箱规模研究》报告,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枢纽经济乘势起航。
随着江阴港区泊位建设提速,江阴港区正以“硬联通”夯实枢纽基底,“软服务”畅通贸易脉络,为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新闻动态